[发明专利]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0326.7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6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元良;张天校;张钟彬;陈赢荣;史步东;徐金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诸暨市石笕茶叶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赵徐平 |
地址: | 3118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统 名茶 诸暨 制作 技术 改进 工艺 | ||
1.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鲜叶采摘:选择一芽一叶的初展叶进行采摘,鲜叶置阴凉通风处进行摊青;
S2、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在杀青机中进行杀青,杀青锅温为160-180℃,杀青时间3-5分钟,杀青完成后及时簸扬并抖散杀青后的茶叶;
S3、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用小型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1.5-2分钟;
S4、整形:将揉捻后的茶叶依次经过理条和做条工序;
S5、初烘:将做条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初烘,初烘温度为95-100℃,茶叶的干度为85~90%;
S6、复烘:将初烘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复烘,复烘温度为75-85℃,时间为55-60分钟,茶叶的干度为4.5~5%,最终得到诸暨石笕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初展叶长度为3-5厘米,摊青时间为4-6小时,鲜叶含水率降至65-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揉捻的操作为:用小型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室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75-80%,揉捻机转速为45转/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理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抖条和滚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抖后滚;
先采用抖条手法把茶叶抖散,受热均匀,当表面水份下降后;
再采用滚条手法使手中的茶叶内外交换,整理茶叶条索;
抖条与滚条交替进行,茶条开始匀直,在茶叶干度为50-6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理条的操作中,锅温为80-90℃,叶温为40-50℃,投叶量为200-250克/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做条的操作为:在锅中采用抓条和甩条两种手法操作完成,先抓后甩;
采用抓条手法时手心向下,将茶叶用四指抓入手中,沿锅带上,并用大拇指捏起;
采用甩条手法时将手中茶叶向锅心40度距锅底15-20厘米高处,用腕力将茶叶随虎口甩出;
抓条和甩条重复操作进行,当茶条外形达到标准,在茶叶的干度为70-80%时,出锅并抖散摊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做条的操作中,锅温为70-75℃,叶温为35-45℃,投叶量为250-300克/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当茶叶中青叶较多时,理条工艺在理条机中完成,理条温度为80-90℃,理条时间为3-5分钟,相对湿度为7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5和步骤S6之间还包括踏青:茶叶含水率在10%以上,将初烘后的茶叶摊凉后,进行沤堆踏青,厚度35-50厘米,时间为2-3小时。
10.一种诸暨石笕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诸暨石笕茶由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制备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诸暨市石笕茶叶专业合作社,未经诸暨市石笕茶叶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032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