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0326.7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6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元良;张天校;张钟彬;陈赢荣;史步东;徐金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诸暨市石笕茶叶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赵徐平 |
地址: | 3118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统 名茶 诸暨 制作 技术 改进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依次包括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整形、初烘、踏青、复烘,最终得到诸暨石笕茶,其中鲜叶为一芽一叶初展的茶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通过选择优质嫩茶鲜叶作原料,并结合经过杀青、理条、复烘等操作工艺,工艺技术操作简单,保证质量保证;制得的诸暨石笕茶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淳醇、香气持久郁馥、汤色嫩绿明亮,明显有效提高茶叶石笕茶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制作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
背景技术
逾越1500年历史的“诸暨石笕茶”既是诸暨茶产业的历史性标志,也是历代相传的地方特产,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醇、香气郁馥持久、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石笕茶的加工技艺秉承了南宋蔡襄提出的茶须“色香味俱佳”的品质要求,演绎了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倡导的“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的茶道文化。
目前传统诸暨石笕茶的制作方法制作的诸暨石笕茶,存在干茶酚氨比控制不当,有涩味,烘干温度掌握欠缺,香气不稳定和不明显。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通过选择优质嫩茶鲜叶作原料,并结合经过杀青、理条、复烘等操作工艺,工艺技术操作简单,保证质量保证;制得的诸暨石笕茶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淳醇、香气持久郁馥、汤色嫩绿明亮,明显有效提高茶叶石笕茶的品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传统名茶“诸暨石笕”茶制作技术的改进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鲜叶采摘:选择一芽一叶的初展叶进行采摘,鲜叶置阴凉通风处进行摊青;
S2、杀青:将摊青后的茶叶在杀青机中进行杀青,杀青锅温为160-180℃,杀青时间3-5分钟,杀青完成后及时簸扬并抖散杀青后的茶叶;
S3、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用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1.5-2分钟;
S4、整形:将揉捻后的茶叶依次经过理条和做条工序;
S5、初烘:将做条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初烘,初烘温度为95-100℃,茶叶的干度为85-90%;
S6、复烘:将初烘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进行复烘,复烘温度为35-45℃,时间为55-60分钟,茶叶的干度为4.5-5%,最终得到诸暨石笕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在鲜叶采摘中,做到“三不采”,即紫芽、病虫叶、雨水叶三种叶子不采摘。在杀青过程中以青气散发、茶香透露、叶色翠绿为掌握标准,随着芽叶的增大和叶质变老,逐步调高锅温和延长杀青时间,杀青机出锅口及时抖散杀青叶,簸扬10余次,降低叶温,防止叶色变黄,促使香气鲜爽,叶色翠绿、净度提高。在理条过程中,是茶叶散发水分,调整酚氨比的关键工艺,使外形匀直挺秀,再进一步散发水分,条索成形挺秀,并挥发香气。在初烘过程中,使茶叶散发水分,挥发香气,初烘温度和时间设定以叶质老嫩,摊叶厚度来掌握,原则上是叶温不超过55℃为参考系数,干燥程度90-95%,经验证明,初烘叶温超过60℃以上,叶色会转黄绿或暗绿,与石笕茶色泽翠绿要求不符合。在复烘过程中,通过限定内含物质转化和香气形成的最适温度,使茶叶色香味形成一色。
优选地,初展叶长度为3-5厘米,摊青时间为4-6小时,鲜叶含水率降至65-70%。
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揉捻的操作为:用小型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室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70-75%,揉捻机转速为45转/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诸暨市石笕茶叶专业合作社,未经诸暨市石笕茶叶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03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