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葛根药渣制备葛根多肽提取物的方法以及由此制得的葛根多肽提取物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53615.2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37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蔡冬青;周凯;王川;杨小宏;杨建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凌萃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C07K1/14;C07K1/34;C07K1/18;C07K1/36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吴晓微 |
地址: | 7121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葛根 药渣 制备 多肽 提取物 方法 以及 由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葛根药渣制备葛根多肽提取物的方法以及由此制得的葛根多肽提取物,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乙醇溶液提取;(2)缓冲盐溶液提取;(3)酸沉;(4)第一次透析;(5)酶解;(6)第二次透析;(7)离子交换树脂脱盐。本发明以葛根提取异黄酮后的药渣为原料,经提取、酸沉、一次透析、酶解、二次透析、脱盐后制得的葛根多肽提取物中蛋白得率≥2.5%,蛋白质含量≥87.3%,且多肽分子量≤2kDa的多肽占比≥95.2%;本发明工艺具有成本低、蛋白纯度高、多肽分子量低、药渣可以综合利用等优点;本发明制得的葛根多肽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提取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葛根药渣制备葛根多肽提取物的方法以及由此制得的葛根多肽提取物。
背景技术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功效。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在《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多部中国古代重要医药学典籍中均有记载。葛根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研究表明,葛根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类物质、多酚、淀粉、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中,葛根中主要的活性物质为异黄酮类物质。临床研究表明,葛根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葛根在提取异黄酮类成分后剩余的药渣中还残留着如蛋白质、淀粉等多种物质。蛋白质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成分,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而多肽相对于蛋白质,具有分子量较低、利于人体的吸收,且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物活性等特性。
现有技术CN1765923A加水匀浆葛根、旋分分离去淀粉、调碱性热处理、调酸沉淀工艺制得葛根分离蛋白,制得蛋白成品中蛋白质含量≥69%;其采用水提、碱、酸等处理制得的葛根蛋白具有蛋白纯度低、分子量大等缺点,产品应用范围有限,且葛根药材中的异黄酮成分没有提取而加以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现有技术CN111087479A从葛根粗淀粉中提取氧化淀粉和葛根多肽,包括混悬、过筛、沉降、固液分离、浓缩、干燥等步骤,制得的葛根氧化淀粉含量达90%以上,葛根多肽含量达10%以上;其制得的葛根多肽蛋白含量低,且蛋白未经过水解与分离纯化处理,成品中存在的多肽分子量大小不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背景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使用葛根药渣制备葛根多肽提取物的方法以及由此制得的葛根多肽提取物。本发明以葛根提取异黄酮后的药渣为原料,经提取、酸沉、一次透析、酶解、二次透析、脱盐后制得的葛根多肽提取物中蛋白得率≥2.5%,蛋白质含量≥87.3%,且多肽分子量≤2kDa的多肽占比≥95.2%;本发明工艺具有成本低、蛋白纯度高、多肽分子量低、药渣可以综合利用等优点;本发明制得的葛根多肽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使用葛根药渣制备葛根多肽提取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乙醇溶液提取:将洗净干燥后的葛根药材粉碎过筛,加入药材10~15倍量(v/m)的65%~80%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3~5h,过滤,干燥;
(2)缓冲盐溶液提取:醇提后的葛根药渣用10~15倍量(v/m)、含NaCl质量分数为0.05%~0.1%的浓度为0.1~0.5mol/L、pH为6.5~7.5 的磷酸缓冲液,在20~40℃搅拌提取3~5h,提取结束后,离心,保留离心液;
(3)酸沉:离心液用盐酸溶液调节pH至3.5~5.0,放入3~5℃冰箱静置12~24h,离心,保留沉淀;
(4)第一次透析:将酸沉沉淀用适量的水溶解,并适当调节pH 使其溶解充分;将此溶液用截留分子量3500Da的透析膜置于适量纯化水中透析10~20h透析充分,保留膜内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凌萃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杨凌萃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36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