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7923.2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3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张松;宗进;王亮;张应;周兵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拓宝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14;B65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曾亚容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控 垃圾 分类 投放 控制系统 | ||
1.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包括垃圾箱组(1),所述垃圾箱组(1)内设置有五个腔室,且五个腔室分别用于放置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箱组(1)的两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所述安装板(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根竖直的支撑杆(3),且四根支撑杆(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块顶板(4),所述顶板(4)包括两段水平部和一段弧形部,且弧形部固定连接在两个水平部之间,所述顶板(4)的水平部对应连接在一侧的两根支撑杆(3)上端,所述顶板(4)的弧形部上端固定连接有弧形的太阳能电池板(5),且顶板(4)的弧形部下端设置有与太阳能电池板(5)电性连接的蓄电装置,所述顶板(4)的水平部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监控的摄像头(6),且摄像头(6)与蓄电装置电性连接;
所述垃圾箱组(1)的上端开设有与五个腔室连通的投料口,且投料口的上端设置有投料控制机构,所述垃圾箱组(1)的前侧壁上均布有五组与投料控制机构连接的红外控制机构,所述垃圾箱组(1)的后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五个腔室连通的矩形开口,且矩形开口内转动连接有密封盖(7),所述腔室内放置有垃圾箱体,且腔室内底壁上设置有与垃圾箱体连接的称重机构;
所述垃圾箱组(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内设置有垃圾投放系统,所述投料控制机构内设置有驱动控制模块,所述蓄电装置内设置有电源系统,所述摄像头(6)内设置有监控系统,所述称重机构内设置有报警系统,所述垃圾投放系统与驱动控制模块、电源系统、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之间均单向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控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垃圾箱组(1)上端的支撑块(8),所述支撑块(8)与投料口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矩形通槽,所述支撑块(8)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9),所述驱动电机(9)的驱动轴与矩形通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矩形通槽内的驱动轴外侧壁上固定套接有连杆(10),且连杆(10)远离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圆形盖体(11),所述圆形盖体(11)对应设置在投料口的上侧,所述垃圾投放系统与多个驱动电机(9)之间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控制机构包括多组固定连接在垃圾箱组(1)前侧壁上的第一红外传感器(12)和第二红外传感器(13),且第一红外传感器(12)对应设置在第二红外传感器(13)的正上方,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12)和第二红外传感器(13)分别与对应的驱动电机(9)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12)和第二红外传感器(13)之间的垃圾箱组(1)的前侧壁上张贴有与五个腔室对应的标识牌(1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控制机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控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外部人员在进行垃圾投放操作时会移动至相对应的投放口前侧;
2)首先位于下侧的第二红外传感器(13)会识别外部人员的位置,初步确定垃圾箱组(1)的前侧存在人员,并且第二红外传感器(13)会有延时识别功能,即三秒内确定人员处于静止的状态,第二红外传感器(13)将信号传输至垃圾投放系统内;
3)然后上侧的第一红外传感器(12)继续识别外部人员,进一步确定垃圾箱组(1)的前侧存在人员,并且第一红外传感器(12)将信号传输至垃圾投放系统内;
4)垃圾投放系统在收到第一红外传感器(12)和第二红外传感器(13)的信号后会将命令传输至投料控制系统内,然后命令驱动电机(9)工作,打开投料口上侧的圆形盖体(11),即可进行投料操作;
5)待投料操作完成后,第一红外传感器(12)和第二红外传感器(13)未检测到人员后,再次将信息传递至垃圾投放系统内,而垃圾投放系统命令驱动电机(9)反向工作,关闭投料口上侧的圆形盖体(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拓宝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拓宝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792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