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7923.2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3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张松;宗进;王亮;张应;周兵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拓宝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14;B65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曾亚容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控 垃圾 分类 投放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包括垃圾箱组,垃圾箱组内设置有五个腔室,且五个腔室分别用于放置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箱组的两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根竖直的支撑杆,且四根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块顶板。优点在于:本发明便于对不同类别的垃圾进行收集,并且通过设置投料控制机构和红外控制机构,能够在需要投放垃圾时对箱盖进行开启,而在不使用时可以对箱盖进行关闭,减少箱体内的垃圾气味散发至外部,保证周围环境的卫生,另外可以实时的对垃圾箱体内的垃圾进行检测,避免垃圾箱体在装满后得不到及时的清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垃圾站是指存放或者回收垃圾的场所,现有的垃圾站多为普通垃圾站,垃圾不分类别统一处理,而事实上,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处理难的非常有效的办法,不但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垃圾回收利用,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处理量。但目前垃圾分类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大家对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匮乏外,更重要的是其实施条件完全依赖于公民的自觉和意识,而目前大家对垃圾分类知之甚少,全民垃圾分类意识和对应的素质还不能支撑垃圾分类建设。
现有的垃圾箱体通常是配备有箱盖的,在对垃圾进行投放时,需要始终敞开箱盖,进而箱体内的垃圾气味会持续飘散在外侧,使得周围环境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垃圾一旦储存满后得不到及时的清理,使得垃圾会堆积在箱体的外侧,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清理,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包括垃圾箱组,所述垃圾箱组内设置有五个腔室,且五个腔室分别用于放置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所述垃圾箱组的两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根竖直的支撑杆,且四根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块顶板,所述顶板包括两段水平部和一段弧形部,且弧形部固定连接在两个水平部之间,所述顶板的水平部对应连接在一侧的两根支撑杆上端,所述顶板的弧形部上端固定连接有弧形的太阳能电池板,且顶板的弧形部下端设置有与太阳能电池板电性连接的蓄电装置,所述顶板的水平部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监控的摄像头,且摄像头与蓄电装置电性连接;
所述垃圾箱体的上端开设有与五个腔室连通的投料口,且投料口的上端设置有投料控制机构,所述垃圾箱体的前侧壁上均布有五组与投料控制机构连接的红外控制机构,所述垃圾箱体的后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五个腔室连通的矩形开口,且矩形开口内转动连接有密封盖,所述腔室内放置有垃圾箱体,且腔室内底壁上设置有与垃圾箱体连接的称重机构;
所述垃圾箱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内设置有垃圾投放系统,所述投料控制机构内设置有驱动控制模块,所述蓄电装置内设置有电源系统,所述摄像头内设置有监控系统,所述称重机构内设置有报警系统,所述垃圾投放系统与驱动控制模块、电源系统、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之间均单向连接。
在上述的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的控制系统中,所述投料控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垃圾箱组上端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投料口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矩形通槽,所述支撑块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矩形通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矩形通槽内的驱动轴外侧壁上固定套接有连杆,且连杆远离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圆形盖体,所述圆形盖体对应设置在投料口的上侧,所述垃圾投放系统与多个驱动电机之间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拓宝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拓宝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79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