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装配式沥青基板式无砟轨道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62309.5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72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方明镜;胡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B1/00 | 分类号: | E01B1/00;E01B2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齐晨洁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装配式 沥青 板式 轨道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沥青基板式无砟轨道及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上方的轨道板和位于轨道板下方自下而上依次布置的粒料基层、透层、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和无纺土工布,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两侧路肩在现场铺筑防水沥青预制块,其中轨道板与无纺土工布、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构成预制复合板,按实际需求将若干复合板拼接形成完整轨道结构。本发明提供的轨道结构能在保证高速铁路轨道高平顺性的前提下,分散上部列车荷载,使其均布向下传递;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能减缓高速列车行车动荷载产生的振动对下部结构的影响,且能减小列车经过时产生的噪声,起到缓冲减震降低噪音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沥青基板式无砟轨道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高速铁路是我国客运铁路发展的趋势,由于有砟轨道道砟飞砟对铁路高速运行影响和我国高速铁路道砟原料缺乏的双重制约,无砟轨道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目前应用板式无砟轨道的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日本新干线无砟轨道演化的CRTSⅠ型板式轨道,德国博格板演化的CRTSⅡ型板式轨道和我国自主研发的CRTSⅢ型板式轨道,其中应用最广的轨道类型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与CRTSⅠ和CRTSⅡ型板式轨道采用CA砂浆作为混凝土板和轨道板间的连接和减震材料不同,其主要结构自上而下包括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层、中间隔离层和钢筋混凝土底座,自密实混凝土层为减震的主要结构。施工时通常为在现场进行自下而上的逐层铺筑,进行吊装轨枕、组装轨排、粗调精调和混凝土浇筑等工作,此种施工方法需在施工现场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且施工过程受现场天气气候影响极大。
同时,无砟轨道路基以上部分几乎全由混凝土结构组成,强度刚度有余,能保证高速铁路对高平顺性的要求,但振动和噪音较大。因此,在无砟轨道结构中引入新材料来进行减震和降噪,同时兼具防水功能,应是我国无砟轨道铁路的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沥青基板式无砟轨道及施工方法,该结构能够减弱列车动荷载产生的振动及噪声,该施工方法能减少现场施工的耗时及人力,减弱环境因素对现场施工的影响。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预制装配式沥青基板式无砟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上方的轨道板和位于轨道板下方自下而上依次布置的粒料基层、透层、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AC)和无纺土工布,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两侧路肩在现场铺筑防水沥青预制块(SAMI),其中轨道板与无纺土工布、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构成预制复合板,按实际需求将若干复合板拼接形成完整轨道结构。
所述轨道板为C60混凝土轨道板,轨道板为单元板或纵连板。
所述单元板前后采用凹槽和凸榫结构配合连接,所述纵连板采用裸露出头的纵向钢筋和张拉锁件进行栓接,裸露的钢筋和张拉锁件喷涂防锈漆。
所述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200-350mm,Ev2≥150N/mm2。
所述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推荐使用废旧橡胶改性沥青,其沥青的原材料为废旧轮胎。
所述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作为防水层,进行封闭式铺筑,纵向连接断面做防水处理。
所述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两侧路肩在现场铺筑500mm×500mm×50mm防水沥青预制块,防水沥青预制块经加温、碾压后,其表面及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侧面做5mm防水封闭层,防水沥青预制块与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层断面间接缝采用修复自愈合技术处理。
所述粒料基层作为调平层,在现场路基验收合格后进行摊铺,粒料基层组成材料为符合规范要求的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包含碎石、沙砾及矿渣等。
所述粒料基层上表面喷洒有透层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23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