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水流量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74431.4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金汉相;朴晶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7/14 | 分类号: | F01P7/14;F02M26/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徐丽华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冷却系统 冷却水 流量 控制 装置 | ||
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水流量控制装置,能够缩短被供应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冷却水的加热时间。冷却水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使用冷却水冷却供应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废气,并且包括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出口,冷却水通过该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出口排出;水泵,以在发动起启动时将冷却水循环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和发动机;以及直通流路,连接到形成在发动机内的通风孔,以将冷却水从通风孔引导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出口的下游侧。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水流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本节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不构成现有技术。
通常,废气再循环(EGR)冷却器用于在将废气再循环到进气系统的过程中降低发动机废气的温度。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供应到发动机的废气被再燃烧,并且因此包括在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被燃烧,从而能够减少排放到车辆外的废气中的有毒物质。
这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使用用于发动机冷却的冷却水来冷却废气。为此,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被配置为使得热量可以在通过水泵供应的冷却水和从排气系统供应的废气之间交换。
根据相关技术中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为了确保高温废气的耐久性,冷却水可以在发动机启动时在冷却水在发动机中循环之前循环,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中循环的冷却水的温度低于储存在设置在发动机内部的水套中的冷却水的温度。
根据如上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具有温度比发动机内部的冷却水的温度低的冷却水从初始发动机启动开始持续循环,并且这可能导致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上的冷却水的加热时间延长。
同时,如果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中循环的冷却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预定冷温度,则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中产生冷凝水,并且在严重的情况下,大量冷凝水产生并聚集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中。
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中产生的冷凝水是高密度酸性冷凝水,并且因此它导致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部发生腐蚀。如果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内部被腐蚀,则冷却水与供应到发动机的再循环废气混合,并且因此可能发生发动机故障,以导致非常危险的情况。
根据相关技术中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如果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中的冷却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预定温度,则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不工作,并且如果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如上所述不能使用,则不可能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工作来提高车辆燃料经济性。
在本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公开的背景技术的理解,并且因此其可包含不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水流量控制装置,其可以通过缩短加热时间,该加热时间是为了在发动机启动时将从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供给到水泵的冷却水的温度提高到适当温度,来缩短供给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冷却水的加热时间。
为此,如上所述的冷却水流量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在发动机启动时将从发动机内部排出的冷却水的一部分向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冷却水出口供应一段预定的时间。
本公开的目的不限于如上所述的那些,并且本公开的其它未提及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解释来理解,并且可以通过本公开的形式更清楚地知道。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水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废气再循环冷却器,配置为使用冷却水冷却供应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废气,并且包括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出口,冷却水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出口排出,其中,发动机设置有用于排出冷却水的发动机出口和通气孔;水泵,配置为在发动机启动时循环冷却水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和发动机;以及直流通路,连接至通气孔,并且配置为将冷却水从通气孔引导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出口的下游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44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