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讯信号频率误差补偿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88144.9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7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施进发;曹再辉;焦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4L27/00 | 分类号: | H04L27/00;H04L27/08;H04L27/04 |
代理公司: | 郑州博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7 | 代理人: | 邓小颖 |
地址: | 450045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讯 信号 频率 误差 补偿 装置 | ||
1.一种通讯信号频率误差补偿装置,包括信号调制电路、载波误差校准电路、干扰判别电路、调制误差校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调制电路采用晶体管振荡器产生载波信号,采用晶体管基极调幅电路对载波信号和调制信号进行调制,调制为适合信道传输的已调信号,所述载波误差校准电路将信号调制电路的载波信号和基准信号的频率比较,频率误差值小时,频率误差值直接反馈到信号调制电路,与载波信号耦合进行校准,频率误差值大时,经转为为线性的电压反馈到信号调制电路中晶体管振荡器,调节载波信号的频率,所述干扰判别电路通过调制信号和干扰信号的频率、强度判断为同频/谐频干扰、邻频干扰,同频/谐频干扰时将移相电路接入晶体管振荡器进行移相振荡,邻频干扰时输出控制电压到晶体管基极调幅电路进行调幅,所述调制误差校准电路通过比较器比较已调信号幅度和正常信号幅度后反馈到晶体管基极调幅电路调节调制信号的幅度,调节信道传输的信噪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信号频率误差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调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4的一端、变容二极管BD1的正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电感T1-1的一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6的一端,电感T1-1的可调端连接晶振Y1的一端,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变容二极管BD1的负极,电感T1-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感T1-2的一端连接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一端,电感T1-2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另一端,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12的一端、接地电容C14的一端,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12的一端、电感L2的一端、接地电容C13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调制信号,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17的一端、接地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4的一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变压器T3的中间抽头,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一端连接电容C12的一端,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另一端连接电容C12的另一端,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输出已调信号,由发射器发射到信道传输进行传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信号频率误差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波误差校准电路包括三极管Q2,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连接接地电感L3的一端、接地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电感T1-2的一端,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基准信号,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1连接电源-10V,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感L4的一端、电感L8的一端、接地可变电容CP2的一端,电感L4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电源+15V,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1连接电源-10V,电感L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5的一端、电感L7的一端、电解电容E2的正极,电感L7的另一端连接电源+10V,电感L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6的一端接地可变电容CP1的一端,电感L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解电容E2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E1的正极和接地电感L7的一端,电解电容E1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频率电压转换器U1的引脚6,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一端、接地电阻R2的一端、频率电压转换器U1的引脚7,频率电压转换器U1的引脚5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1的一端、电阻R30的一端,频率电压转换器U1的引脚8、电阻R3的另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均连接电压+10V,频率电压转换器U1的引脚2连接电位器RW1的上端,频率电压转换器U1的引脚3和引脚4、电位器RW1的下端和可调端均连接地,频率电压转换器U1的引脚1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31和接地电容C30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变容二极管BD1的负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未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814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安全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黄花菜的自动排气烘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