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酱香型红茶及其制作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99904.6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2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勇;袁婵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志勇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12;A23F3/10;A23F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肯律师事务所 11881 | 代理人: | 贾融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香型 红茶 及其 制作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酱香型红茶及其制作工艺,涉及红茶制作技术领域,具体为:所述的酱香型红茶,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咖啡碱2~3%,茶多酚6~7%,可溶性糖1~2%,黄酮13~14%,氨基酸8~9.5%,水浸出物40~49%。通过本方法制得的酱香红茶,茶体丰满,香而不艳,不浓不猛,回味悠长,体适心旷,醒脑清神,茶水入口,茶液丝滑,柔和爽口,以领略酱香红茶之茅台有机结合的茶香风格。同时,大分子的聚合物不易穿越脑血屏障,不会对脑部神经造成刺激。所以浑身通泰舒畅,甘甜茶香留齿,空杯留香,回味无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茶制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酱香型红茶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红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和香气物质,具有红茶、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特征。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现有制成的红茶,味道单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酱香型红茶及其制作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酱香型红茶,所述的酱香型红茶,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咖啡碱2~3%,茶多酚6~7%,可溶性糖1~2%,黄酮13~14%,氨基酸8~9.5%,水浸出物40~49%。
优选的,所述的酱香型红茶,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咖啡碱2.41%,茶多酚6.22%,可溶性糖1.58%,黄酮13.91%,氨基酸8.86%,水浸出物46.89%。
一种酱香型红茶的制作工艺,由以下步骤组成:
S1、采摘茶青叶,并进行摊晒;
S2、高温炒摊晒后的茶青叶,并对炒后的茶青叶进行揉捻;
S3、进行干燥,并添加酵母酶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为90~100天。
进一步地,S4、将发酵后的茶叶挤压成型。
进一步地,步骤1中的茶青叶以海拔900-1200米高的明前茶青为茶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本方法制得的酱香红茶,茶体丰满,香而不艳,不浓不猛,回味悠长,体适心旷,醒脑清神,茶水入口,茶液丝滑,柔和爽口,以领略酱香红茶之茅台有机结合的茶香风格!同时,大分子的聚合物不易穿越脑血屏障,不会对脑部神经造成刺激。所以浑身通泰舒畅,甘甜茶香留齿,空杯留香,回味无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一种酱香型红茶,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咖啡碱2~3%,茶多酚6~7%,可溶性糖1~2%,黄酮13~14%,氨基酸8~9.5%,水浸出物40~49%。
实施例二:实施例一中的红茶是由以下过程制备:
首先以贵州海拔900-1200米高山的明前茶青为茶基,在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采摘较佳,采摘之后,放置在日光下摊晒,也可以利用热风使茶菁水分适度蒸散,减少细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并除去细胞膜之半透性,而细胞中各化学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发酵作用的进行,搅拌后摊平于笳苈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志勇,未经陈志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99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喷射自动搅匀排污泵
- 下一篇:一种层叠式养禽设备全密封喂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