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唤醒机制电池监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4860.1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5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朱长青;王鹏程;尹志勇;安树;刘金宁;王文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3842 | 分类号: | G01R31/3842;G08C17/02;H04B5/00;H04W4/8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轻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8 | 代理人: | 郭明月 |
地址: | 050030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唤醒 机制 电池 监测 系统 | ||
1.一种基于唤醒机制的电池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监测板,封装在蓄电池外壳上,用以采集所述蓄电池的电池状态信息;
手持机,与所述监测板通信连接,用以唤醒所述监测板,并存储和显示所述监测板输出的电池状态信息,其中,与所述监测板通信连接包括使用近场通讯方式唤醒所述监测板并接收所述监测板输出的电池状态信息,以及,使用低频唤醒信号方式唤醒所述监测板,并通过接收所述监测板发出的433MHz超高频信号来获取所述监测板输出的电池状态信息;
上位机,与所述手持机通信连接,用以储存所述手持机接收的电池状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唤醒机制的电池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机包括:第一微控制器、显示屏、低频唤醒信号发射电路、433MHz接收模块、NFC读写器、FLASH存储单元和USB通讯接口,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显示屏、所述低频唤醒信号发射电路、所述NFC读写器、所述FLASH存储单元和所述USB通讯接口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433MHz接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唤醒机制的电池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采用STM32F103RCT6芯片U1,所述低频唤醒信号发射电路采用MCP14E5-ESN芯片U2,U2的1脚和8脚通过电阻R2与U1的41脚连接,U2的2脚和4脚通过电阻R5与U1的40脚连接,U2的1脚和8脚还通过电阻R1接地,U2的3脚接地,U2的7脚与插接件H2的1端连接,U2的6脚分别与插接件H1的2端、电容C18的一端、电容C19的一端连接,电容C18的另一端和电容C19的另一端接地,U2的5脚通过电阻R6与插接件H2的2端连接,在电阻R6的两端还并联有电阻R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唤醒机制的电池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433MHz接收模块采用SYN480R-SOP8芯片U3,U3的1脚接地;U3的2脚分别连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感L2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8的一端和电感L1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和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U3的3脚和4脚分别连接电容C9的一端和电容C10的一端,容C9的另一端和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U3的5脚与U1的44脚连接;U3的6脚接地;U3的7脚通过电容C5接地,U3的8脚通过晶振X1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唤醒机制的电池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NFC读写器采用ST25R3911芯片U4,U4的32脚、29脚、30脚、31脚、和27脚分别通过电阻R9、电阻10、电阻11、电阻12和电阻14与U1的58脚、35脚、36脚、34脚和59脚连接,U4的22脚和23脚分别与电容C28的一端和电容C54的一端连接,电容C28的另一端和电容C54的另一端接地,U4的10脚和11脚分别与插接件H4的1端和2端连接,U4的10脚和11脚还分别连接电感L3的一端和点电感L4的一端,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32的一端和电容C34的一端,电感L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48的一端和电容C41的一端,电容C34的另一端和电容C41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3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微调电容器组、电容C35的一端、电容C36的一端、电容C31的一端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容C4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微调电容器组、电容C42的一端、电容C43的一端、电容C49的一端和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电容C35的另一端、电容C36的另一端、电容C42的另一端和电容C43的另一端与插接件H3的2端连接并接地,电容C31的另一端和电容C4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8的一端和电容C54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分别与插接件H3的1端和天线的一端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分别与插接件H3的3端和天线的另一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486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