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唤醒机制电池监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4860.1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5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朱长青;王鹏程;尹志勇;安树;刘金宁;王文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3842 | 分类号: | G01R31/3842;G08C17/02;H04B5/00;H04W4/8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轻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8 | 代理人: | 郭明月 |
地址: | 050030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唤醒 机制 电池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唤醒机制电池监测系统,包括:监测板,封装在蓄电池外壳上,用以采集所述蓄电池的电池状态信息;手持机,与所述监测板通信连接,用以唤醒所述监测板,并存储和显示所述监测板输出的电池状态信息,其中,与所述监测板通信连接包括使用近场通讯方式唤醒所述监测板并接收所述监测板输出的电池状态信息,以及,使用低频唤醒信号方式唤醒所述监测板,并通过接收所述监测板发出的433MHz超高频信号来获取所述监测板输出的电池状态信息;上位机,与所述手持机通信连接,用以储存所述手持机接收的电池状态信息并显示所述电池状态信息。本发明能在保持监测板低功耗状态下,提高了管理人员对蓄电池进行巡检的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监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唤醒机制的电池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起动电池一般为铅酸蓄电池,其在军事、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到家用摩托车、汽车,大到军用雷达、导弹车辆,要想正常工作均离不开起动电池,但目前缺少针对此类电池的专用监测系统,究其原因,主要是起动电池使用分散、分布不定、应用环境复杂等。
起动电池不像储能电池那样大规模、成组使用,因此针对起动电池的监测装置必须精确的监测到电池单体,这要求监测装置必须高度集成以满足体积限制;起动电池使用或储藏位置不固定,电池与内燃机没有固定的配套关系,因此监测装置不能由 AC220V室电供电,而应使用起动电池本身电量,这对监测装置功耗有一定限制;同样由于起动电池应用位置的不确定性,受限于RFID模块的工作距离,电池监测系统的终端应该是可移动的装置。目前电池监测系统发展非常迅速,从大型的电力系统储能电池组,到少量电池组成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均研发出了相应的电池监测系统,但有线通信需要安装大量额外线束,存在灵活性和扩展性差、安装和维护不便等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又衍生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电池监测系统,针对不同使用场景的电池,电池监测系统又可以分为储能电池监测系统、动力电池监测系统和专用电池监测系统等。
以上各种类型的无线电池监测系统发挥了物联网技术的优势,避免了有线电池监测系统的线束问题,但是相比于成组使用并且位置相对固定的储能或动力电池组,用于内燃机起动的起动电池,由于其零散的使用方式和位置不确定的使用场景,加上目前相对应的监测系统很少,导致此类电池存在失管失控问题。
若将储能或动力电池监测系统直接应用到起动电池上,会出现明显的弊端。例如起动电池由于使用位置不固定,其监测装置不能由室电供电,只能依托自身的电量,不适用于起动电池;监测系统Zigbee及GSM若全天候开启,会对起动电池造成较大的电量损失;基于WIFI的军用起动电池监测系统同样存在WIFI模块功耗过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唤醒机制的电池监测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唤醒机制的电池监测系统,包括:监测板,封装在蓄电池外壳上,用以采集所述蓄电池的电池状态信息;
手持机,与所述监测板通信连接,用以唤醒所述监测板,并存储和显示所述监测板输出的电池状态信息,其中,与所述监测板通信连接包括使用近场通讯方式唤醒所述监测板并接收所述监测板输出的电池状态信息,以及,使用低频唤醒信号方式唤醒所述监测板,并通过接收所述监测板发出的433MHz超高频信号来获取所述监测板输出的电池状态信息;
上位机,与所述手持机通信连接,用以储存所述手持机接收的电池状态信息并显示所述电池状态信息。
可选的,第一微控制器、显示屏、低频唤醒信号发射电路、433MHz接收模块、 NFC读写器、FLASH存储单元和USB通讯接口,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显示屏、所述低频唤醒信号发射电路、所述NFC读写器、所述FLASH存储单元和所述USB通讯接口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433MHz接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48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