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芯叠片方法及其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9350.3 | 申请日: | 202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6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赵盛宇;林国栋;张松岭;李梦龙;邓玮;陈文文;温燕修;杨万平;苗健烨;王腾;杨才秀;赵凯;金正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5 | 分类号: | H01M10/0585;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邱维杰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芯叠片 方法 及其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芯叠片方法及其设备,电芯叠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上方对应集料机构中部的位置处将未叠放电芯单元送向集料机构,且集料机构承托已叠放电芯单元;继续送出未叠放电芯单元,使第一待叠放电芯单元与第二待叠放电芯单元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夹角,向连接两个待叠放电芯单元的第一节点处施加推力,使第一节点向已叠放电芯单元未连接待叠放电芯单元的一侧转动;两个待叠放电芯单元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完成叠放,成为已叠放电芯单元;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叠放出一个完整的电芯。通过本发明的电芯叠片方法,可以快速地对复合单体极片进行叠放,提高电芯叠放的效率,同时保证电芯叠放后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芯叠片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锂电池具有高储存能量密度、自放电率低且额定电压高的优点,使锂电池拥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并随着锂电池的发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造锂电池的工艺中,需要对锂电池的电芯正极片与电芯负极片作叠放处理,而传统的叠片工艺中,较常使用码垛式叠片方法和Z字形叠片方法。其中,码垛式叠片方法需要将电芯正极片与电芯负极片切成小片后,通过隔离膜将电芯正极片与电芯负极片隔离并形成小电芯单体,再将小电芯单体叠放并联组成一个大电芯,该叠片方法的工序较多,使叠片效率较低;采用Z字形叠片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对复合单体极片做较多地控制,同时容易导致极片翻折从而影响电芯成型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芯叠片方法,能够提高电芯叠放的效率和电芯成型质量。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芯叠片设备。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电芯叠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上方对应集料机构中部的位置处将未叠放电芯单元送向集料机构;其中,集料机构用于承托已叠放电芯单元;继续送出未叠放电芯单元,使第一待叠放电芯单元与第二待叠放电芯单元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夹角,向第一待叠放电芯单元与第二待叠放电芯单元相连接的第一节点处施加推力,使第一节点向已叠放电芯单元未连接第一待叠放电芯单元的一侧转动;继续送出未叠放电芯单元,使第一待叠放电芯单元与第二待叠放电芯单元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完成叠放,成为已叠放电芯单元;与第二待叠放电芯单元相连的两个未叠放电芯单元成为新的第一待叠放电芯单元和第二待叠放电芯单元;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叠放出一个完整的电芯。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芯叠片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了一种电芯叠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将未叠放电芯单元从上方对应集料机构中部的位置处将未叠放电芯单元送向集料机构,集料机构用于承托已叠放电芯单元;在输送复合单体极片的过程中,向未叠放电芯单元与待叠放电芯单元连接处的第一节点施加推力,使得第一节点向与已叠放电芯单元未连接待叠放电芯单元的一侧移动,直至待叠放电芯单元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完成叠放,成为已叠放电芯单元,该过程可以减少对电芯单元上极片的损坏,同时连续叠片动作还可以提高电芯叠片的速度。通过采用该电芯叠片方法,可以避免电芯在叠放过程中造成弯折影响电芯叠放后的质量,且叠放过程中,电芯单元的叠放速度快,连续地对电芯单元进行叠放可以提高电芯叠放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电芯叠片方法,“从上方对应集料机构中部的位置处将未叠放电芯单元送向集料机构;其中,集料机构用于承托已叠放电芯单元”还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个电芯单元牵引至集料机构上,并被吸附固定于集料机构上成为首个已叠放电芯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电芯叠片方法,“从上方对应集料机构中部的位置处将未叠放电芯单元送向集料机构;其中,集料机构用于承托已叠放电芯单元”还包括以下步骤:输送未叠放电芯单元的过程中,未叠放电芯单元先穿过竖直设置的导向通道,再被运输至集料机构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93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