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蟹生态种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12886.0 | 申请日: | 202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9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邓正春;顾振华;张忠武;彭乾;黄席权;步洪凤;徐曼;邓家惠;杨才兵;夏梨芳;刘国平;郑文凯;杜登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春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31/00;A01K61/59;A01K63/00;A23K10/20;A23K10/22;A23K10/30;A23K10/37;A23K50/80 |
代理公司: | 常德宏康亿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9 | 代理人: | 霍艳慧 |
地址: | 410011 湖南省常德***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生态 方法 | ||
本发明适用于生态种养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稻蟹生态种养方法,该利用水稻为河蟹提供栖息活动、遮阳降温场所及水生生物等食物,河蟹排放的粪便及下沉饲料为水稻提供优质肥料,使化肥用量减少;河蟹能吃掉部分杂草,可以减少除草剂的施用;河蟹运动可以活化土壤与肥料,使土壤结构改善,肥料活化易于吸收,能够促进水稻生长;稻米和河蟹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生产效益明显提高,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农药、除草剂、化肥用量减少,田面污染减轻,使农业生态环境优化;稻蟹优势互补,共生互利,实现田水两用双收,符合两型社会发展,促进种养业有机结合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种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蟹生态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种养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种养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生态平衡、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益的一种种养方式。
目前的稻蟹生态种养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河蟹面积占比过大,使水稻面积减少、产量降低,影响粮食安全。二是基地选择不当,产量低、效益差。三是蟹沟和蟹溜质量差,垮塌时有发生。四是天然饵料不足,蟹沟和蟹溜内未培植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不能满足河蟹生长的需求。五是饲料投喂不到位,饵料搭配不合理,投喂量过多或过少,不能满足河蟹生长发育的需要。六是水位水质调控不合理,水过深影响水稻生长,过浅对河蟹生长发育不利;水质变劣没有及时换水及水体消毒,容易引起河蟹病害发生。上述问题制约了稻蟹生态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
因此,需要一种先进实用、简便易行的稻蟹生态种养新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稻蟹生态种养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种养效益,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振兴乡村及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稻蟹生态种养方法,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稻蟹生态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基地
基地内设置稻田,选择的生产基地需要满足稻蟹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20~25g/kg,重金属含量低,汞含量≤0.30mg/kg,砷含量≤20mg/kg,铅含量≤50mg/kg,镉含量≤0.30mg/kg,pH值6.5~7.5;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空气清新,空气中日平均总悬浮颗粒物含量≤0.30mg/m3,二氧化碳含量≤0.15mg/m3,二氧化氮含量≤0.08mg/m3,氟化物含量≤0.007mg/m3,背风向阳、环境清静、远离城镇;地势平坦、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生产。
(2)养殖工程建设
(21)基地建设
首先搞好种养基地规划,然后按规划要求,把基地推平为面积0.5hm2的若干个种养小区,种养小区呈长方形、东西向、高差5cm以内,同时新修道路、开挖沟渠、搞好基地绿化、新建排灌机埠,建成功能齐全、适度规模及标准化的种养基地。
(22)开挖蟹沟和蟹溜
蟹沟挖成田字形,首先开挖环形蟹沟,离种养小区四周边缘0.5~0.6m(供筑田埂)开挖环形沟,环形沟宽1.3~1.5m、深0.8~1.0m,然后开挖十字形蟹沟,在种养小区中间位置开挖相互垂直的两条蟹沟,蟹沟宽1.2m、深0.8m。
蟹溜建在小区四角,蟹溜长4~6m、宽2~3m、深1.1~1.3m,蟹溜上面可以搭建1.5m高荫棚,棚上面可栽丝瓜、苦瓜、豇豆或扁豆,为河蟹遮阳避暑,蟹沟和蟹溜的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2%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春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春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28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