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17644.0 | 申请日: | 202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7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裘爱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裘爱国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陈洪娜;张琳琳 |
地址: | 315010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医 大灸隔物灸 器具 使用方法 | ||
1.一种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包括有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顶面上开设至少一组灸孔组(11),所述灸孔组(11)包括有主灸孔(111)和多个环绕在所述主灸孔(111)外围的辅助灸孔(112),所述主灸孔(111)和辅助灸孔(112)均为盲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灸孔组(11)中的主灸孔(111)和辅助灸孔(112)的横截面均呈圆形,且所述主灸孔(111)的孔径大于所述辅助灸孔(112)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辅助灸孔(112)均匀分布在所述主灸孔(111)的外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呈立方体,所述灸孔组(11)至少有一组,在每组所述灸孔组(11)中,经多个所述辅助灸孔(112)之圆心的连线为方形,所述方形的各边与所述基座(1)的对应侧边基本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呈正方体,所述灸孔组(11)有四组,且沿周向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为长方体,所述灸孔组(11)至少有两组,且沿所述基座(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基座(1)的顶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整体呈圆饼状,在位于所述主灸孔(111)的外围设置有沿径向间隔布置的两圈辅助灸孔(112),每圈辅助灸孔(112)中均包括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辅助灸孔(112),且位于外圈的辅助灸孔(112)的数量多于位于内圈的辅助灸孔(112)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灸孔(111)的底面与所述辅助灸孔(112)的底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主灸孔(111)的底面与所述基座(1)的底面之间的间距h为0.5~2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是由干姜粉、鲜姜未与面粉压制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姜粉、鲜姜未与面粉的比例为4:5:1。
11.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医大灸隔物灸器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有以下步骤:
1)依据患者实际病情确认施灸部位为胸腹部或腰背部穴位,并确认施灸穴位数目;
2)通过患者年龄、身高、体重选用适合的基座(1),并根据施灸穴位的数目确定辅助灸孔(112)的数量;
3)根据基座(1)中辅助灸孔(112)和主灸孔(111),配置灸粉及灸液,首先将灸粉一次性加入所述基座(1)中的辅助灸孔(112)和主灸孔(111)内,随后加入灸液,灸液以完全浸润灸粉为适宜;
4)根据基座(1)中辅助灸孔(112)和主灸孔(111)的尺寸选用艾灸柱(2),点燃艾灸柱(2)后放置在基座(1)的顶面上,该艾灸柱(2)的底面覆盖住所述灸孔组(11),随后将该基座(1)放置在需施灸的穴位上,并开始记录时间;
5)待艾灸柱(2)燃烧殆尽后,记录第一阶段的施灸时间,并根据具体情况确认是否继续施灸;
6)施灸结束后,将穴位上的基座(1)逐一移走,施灸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裘爱国,未经裘爱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764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