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19625.1 | 申请日: | 202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32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胡小飞;吴昊;宋满存;朱炎;关瑞明;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K49/10 | 分类号: | H02K49/1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高志瑞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子 结构 永磁 制动器 | ||
1.一种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1)、转子Ⅰ(2)和转子Ⅱ(3);其中,
所述定子(1)与所述转子Ⅰ(2)相连接;
所述定子(1)与所述转子Ⅱ(3)相连接;
所述定子(1)和转子Ⅰ(2)、转子Ⅱ(3)组成两套摩擦副,摩擦产生制动力矩;
所述定子(1)包括外导磁环(4)、内导磁环Ⅰ(5)、内导磁环Ⅱ(6)、线圈绕组(7)、线圈骨架(8)、永磁体Ⅰ(9)、永磁体Ⅱ(10)、连接件Ⅰ(11)和连接件Ⅱ(12);其中,
所述内导磁环Ⅰ(5)通过所述连接件Ⅰ(11)与所述内导磁环Ⅱ(6)相连接;
所述外导磁环(4)通过所述连接件Ⅱ(12)分别与所述内导磁环Ⅰ(5)、所述内导磁环Ⅱ(6)相连接;
所述内导磁环Ⅰ(5)和所述内导磁环Ⅱ(6)之间隔开一定的气隙;
所述线圈绕组(7)绕制在所述线圈骨架(8)的外表面,所述线圈绕组(7)和所述线圈骨架(8)设置于由外导磁环(4)、内导磁环Ⅰ(5)和内导磁环Ⅱ(6)形成的环形封闭式腔体内;其中,外导磁环(4)的面比内导磁环Ⅰ(5)、内导磁环Ⅱ(6)的面凸出,并且至多凸出0.04mm;
所述永磁体Ⅰ(9)设置于所述外导磁环(4)和所述内导磁环Ⅰ(5)之间;
所述永磁体Ⅱ(10)设置于所述外导磁环(4)和所述内导磁环Ⅱ(6)之间;
所述转子Ⅰ(2)和所述转子Ⅱ(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转子轮毂(13)、衔铁(14)、铆钉Ⅰ(15)、铆钉Ⅱ(16)和扇形片簧(17);其中,
所述扇形片簧(17)的一端通过所述铆钉Ⅰ(15)与所述衔铁(14)相连接,所述扇形片簧(17)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铆钉Ⅱ(16)与所述转子轮毂(13)相连接;
外导磁环(4)、内导磁环Ⅰ(5)、内导磁环Ⅱ(6)、内导磁环Ⅰ(5)和内导磁环Ⅱ(6)之间隔开的气隙、转子Ⅰ(2)的衔铁和转子Ⅱ(3)的衔铁构成了线圈绕组(7)的一个磁回路;
外导磁环(4)、内导磁环Ⅰ(5)、永磁体Ⅰ(9)和转子Ⅰ(2)的衔铁(14)构成了永磁体Ⅰ(9)的一个磁回路;
外导磁环(4)、内导磁环Ⅱ(6)、永磁体Ⅱ(10)和转子Ⅱ(3)的衔铁(14)构成了永磁体Ⅱ(10)的一个磁回路;
所述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工作时,依靠永磁体Ⅰ(9)、永磁体Ⅱ(10)产生的永磁力、通电线圈绕组(7)产生的电磁力以及扇形片簧(17)拉伸产生的弹簧拉力三种力的不同状态进行保持锁定、执行锁定、保持解锁和执行解锁四种工作状态;其中,
当需要执行锁定时,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处于解锁状态要求上锁时,线圈绕组(7)断电,永磁体Ⅰ(9)产生的永磁力大于转子Ⅰ(2)的预留弹簧力,永磁体Ⅱ(10)产生的永磁力大于转子Ⅱ(3)的预留弹簧力,定子(1)将转子Ⅰ(2)的衔铁和转子Ⅱ(3)的衔铁吸合,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执行上锁;
当需要保持锁定时,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处于上锁状态,永磁体Ⅰ(9)产生的永磁力大于处于拉伸状态的转子Ⅰ(2)的弹簧拉力,永磁体Ⅰ(9)产生的永磁力大于处于拉伸状态的转子Ⅱ(3)的弹簧拉力,转子Ⅰ(2)的衔铁、转子Ⅱ(3)的衔铁均与外导磁环(4)产生摩擦制动力矩,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保持锁定状态;
当需要执行解锁时,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处于保持锁定状态要求解锁时,线圈绕组(7)通电产生的电磁力抵消永磁体Ⅰ(9)产生的永磁力,线圈绕组(7)通电产生的电磁力抵消永磁体Ⅱ(10)产生的永磁力,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转子Ⅰ(2)的弹簧拉力、转子Ⅱ(3)的弹簧拉力均大于残余磁力,将定子(1)均与转子Ⅰ(2)的衔铁、转子Ⅱ(3)的衔铁分离,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执行解锁;
当需要保持解锁时,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处于解锁状态,线圈绕组(7)通电时和永磁体Ⅰ(9)作用产生的残余磁力小于解锁状态的转子Ⅰ(2)的扇形片簧的预留力,线圈绕组(7)通电时和永磁体Ⅱ(10)作用产生的残余磁力小于解锁状态的转子Ⅱ(3)的扇形片簧的预留力,定子(1)均与转子Ⅰ(2)的衔铁、转子Ⅱ(3)的衔铁保持分离状态,双转子结构永磁式制动器保持解锁;
一定的气隙为0.1mm-0.2mm;
外导磁环(4)、内导磁环Ⅰ(5)、内导磁环Ⅱ(6)以及衔铁(14)的摩擦表面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处理后的表面硬度大于350HV;
外导磁环(4)、内导磁环Ⅰ(5)与衔铁(14)摩擦的摩擦系数为0.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962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