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24843.4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7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范廷恩;范洪军;贺维胜;高云峰;乐靖;梁旭;王夏斌;王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T17/05;G01V1/28;G01V1/30;G01V99/0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任文娟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驱动 建模 方法 | ||
1.一种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收集油田储层的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和地质资料,并根据所述地震数据、所述测井数据和所述地质资料,计算得到倾角体、不连续界面和三维空间沉积相,然后利用所述倾角体对储层进行倾角导向的层位剖分,生成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
b根据步骤a得到的所述不连续界面的数据,结合所述地质资料、所述测井数据中的测井曲线数据和所述地震数据对其进行检查,验证所述不连续界面在空间上分布的合理性;
c根据所述测井曲线数据并解释分析得到单井的沉积相,提取地震属性,利用神经网络方法预测三维空间沉积相,并把所述三维空间沉积相投影至所述步骤a已建立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中;
d结合井点砂体的物性与所述步骤c中的地震属性,筛选出对所述井点砂体的物性比较敏感的地震属性,提取敏感三维地震属性体,并把所述敏感三维地震属性体投影到所述步骤a已建立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中;
e将所述测井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共同投影到所述步骤a已建立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中,得到井震数据,分析井震相关性,并对所述井震数据的匹配程度进行优化调整;
f利用所述地震数据中的井旁道地震数据,按照所述三维空间沉积相分类标记的网格类型,结合所述不连续界面的空间分布,逐类计算空间匹配因子,利用已知井的物性参数求取井间物性参数,建立三维物性参数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a1利用在软件中输入的所述地震数据分别计算沿主测线方向和联络测线方向的所述倾角体;
a2在软件中输入利用所述地震数据解释得到的储层的顶、底地震层位数据以及所述步骤a1中的主测线、联络测线方向的所述倾角体,对储层的顶、底地震层位内部进行倾角导向的层位剖分,生成所述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使得剖分后的层位与地震等时界面走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b1根据储层的地质沉积规律,总结砂体叠置规律和地震反射信号特征;
b2在软件中输入所述不连续界面的数据,利用过井的所述不连续界面分布特征与井上所述测井曲线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所述不连续界面正确与否;
b3通过所述不连续界面与地震剖面的叠合显示,检查所述不连续界面在空间上与所述步骤b1分析的砂体叠置规律、地震反射信号的特征是否一致;不一致时,根据地震反射信号的特征对所述不连续界面进行编辑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c1在软件中输入所述测井曲线数据,绘制曲线并从曲线上分析砂、泥岩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总结得到单井的沉积相;
c2从所述地震数据中提取平面地震属性,以平面地震属性为输入数据,并将所述步骤c1中单井的沉积相作为指导数据,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推演得到所述三维空间沉积相;
c3将所述三维空间沉积相投影至所述步骤a已建立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中,并对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按照所述三维空间沉积相的类型进行分类标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d1将所述地震数据中的井旁道地震数据抽取到所述测井数据中,得到测井地震振幅曲线;
d2利用所述步骤d1中的测井地震振幅曲线计算不同的地震属性;
d3建立井点物性数据与不同地震属性的散点交会图,通过分析散点交会图,筛选出对物性数据比较敏感的三维地震属性;
d4提取所述敏感三维地震属性体,并将所述敏感三维地震属性体投影到所述步骤a已建立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e1将所述测井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共同投影到所述步骤a已建立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中,得到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上的所述井震数据;
e2对所述井震数据的相关性做出分析;
e3对所述井震数据的匹配程度进行优化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未经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484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