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24843.4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7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范廷恩;范洪军;贺维胜;高云峰;乐靖;梁旭;王夏斌;王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T17/05;G01V1/28;G01V1/30;G01V99/0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任文娟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驱动 建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收集油田储层的数据,计算得到倾角体、不连续界面和三维空间沉积相,并利用倾角体对储层进行倾角导向的层位剖分,生成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b验证不连续界面在空间上分布的合理性;c并把三维空间沉积相投影至步骤a已建立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中;d敏感三维地震属性体投影到步骤a已建立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中;e将测井数据与地震数据共同投影到步骤a已建立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中;f建立三维物性参数模型。本发明提出用在储层地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加入不连续界面约束的方法,提高储层地质模型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应用不连续界面(缘)、沉积相数据共同约束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背景技术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影响深远,尤其是储层内部渗流单元的划分对油气田精细开发十分重要。河流相砂体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表现为河道砂内部沉积结构复杂。储层构型研究学者认为,其是由不同级序的沉积界面和结构单元构成。沉积界面是沉积过程中不同级次沉积旋回的界面,会对流体的流动产生影响甚至阻隔,在本专利中称之为“缘”;结构单元是一个可由其形态和相类型描述的同成因沉积体。复杂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包储层内部结构、岩性、物性及含油气性等,对提高油气采收率、改善剩余油挖潜及注采井网部署至关重要。
海、陆油田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方法、尺度和精度存在一定差异。陆上油田依靠大量钻井解剖储层非均质性的成熟做法,不适用于解决井较少的海上油田储层非均质性问题。海上油田钻井以及工程费用高昂,常采用“高效高速”的开采模式,这导致大多数海上油田在整个开采寿命期之中具有井距大、井网稀、以平台为中心分布等特点,油田开发模式、历程与陆上油田迥然不同。在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储层地质建模方法中必须要计算变差函数,而变差函数的求取对测井数据的多少和井位置的平面分布依赖性大,对于海上油田井网稀、井距大,变差函数很难计算准确。地震驱动建模方法是一种把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同时作为约束数据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它能够充分利用地震数据中包含的空间信息,规避变差函数的求取。因此,最大限度的利用地震数据在空间上的分辨优势,通过综合地质、测井及地震等不同分辨率、不同尺度的数据,用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建立高分辨率的储层地质模型是精细描述储层非均质性有效手段。
根据Widess分辨率准则,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为地震子波波长的四分之一。为了获取更加精细的储层描述结果,前人通过地震平面属性提取与分析,可以预测小于该分辨率的砂体搭接关系及分布,形成了不连续界面(缘)识别方法。现有的地震驱动建模方法仅建立在测井、地震信息的基础上,没有利用不连续界面的信息。由于地震数据纵向分辨能力有限,仅仅依靠原始地震数据无法准确的表征小尺度的河道内砂体叠置的接触界面(不连续界面),从而影响对砂体连通关系的描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解决了以往地震驱动建模方法无法表征不连续界面的缺点。
本发明建模方法所采用的软件为自主研发的“河流相地震驱动三维建模软件V1.0”(简称为SDM),专利登记号为2014SR19518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缘控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收集油田储层的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和地质资料,并根据所述地震数据、所述测井数据和所述地质资料,计算得到倾角体、不连续界面和三维空间沉积相,然后利用所述倾角体对储层进行倾角导向的层位剖分,生成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网格;
b根据步骤a得到的所述不连续界面的数据,结合所述地质资料、所述测井数据中的测井曲线数据和所述地震数据对其进行检查,验证所述不连续界面在空间上分布的合理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未经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48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