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壳聚糖包封VC、D-柠檬烯与柠檬酸的荔枝保鲜喷剂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26160.2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3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强;黄进;张芳;蒋国翠;胡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北部湾海洋新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23B7/154 | 分类号: | A23B7/154;A23B7/157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陈炳萍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糖 vc 柠檬 柠檬酸 荔枝 保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壳聚糖包封VC、D‑柠檬烯与柠檬酸的荔枝保鲜喷剂,由以下的原料按照质量百分比制备而成:1%壳聚糖的含量为54.05%‑57.14%、乙醇的含量为8.11%‑8.57%、VC的含量为1.35%‑1.43%、D‑柠檬烯的含量为2.70%‑2.86%、柠檬酸的含量为2.70%‑2.86%、1%海藻酸钠的含量为5.41%‑5.71%、三聚磷酸钠的含量为0.54%‑0.57%、去离子水的含量为20.86%‑25.14%,所述1%壳聚糖包含1.08%‑1.14%的冰醋酸。本发明壳聚糖包封VC、D‑柠檬烯与柠檬酸的荔枝保鲜喷剂是一种绿色、安全、易降解的植物源抗菌保鲜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壳聚糖包封VC、D-柠檬烯与柠檬酸的荔枝保鲜喷剂。
背景技术
荔枝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高约10米。花期春季,果期夏季。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亚洲东南部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种的记录。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是著名的岭南佳果,素有“中华之珍果”的美誉,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有竞争力的水果之一。
荔枝果皮由内、中、外三层构成,最外层为含花色素苷的栅状组织细胞,组织孔隙极多;中层是细胞间隙极大的海绵状组织,占果皮大部分;而最内层则为数层组织较密的薄壁细胞,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生理特性,采摘后容易受病原菌侵染、果皮褐变、品质裂变,致使采后荔枝果实品质、食用价值及商业价值快速下降。因此,开发合适的安全的采后保鲜技术对维持荔枝果实采后品质、延长果实贮藏期具有重要意义。
在荔枝不经任何处理在室温下放置的过程中,发现荔枝的腐坏腐烂都伴随着侵染病原菌菌丝的生长与果皮的褐变,因此我们认为导致荔枝果实采后品质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病原菌侵染;(2)果皮褐变。
荔枝腐烂变质主要由腐烂病菌引起,包括黑曲霉、黄曲霉、两型壳曲霉、四脊曲霉、无冠构巢曲霉、柱孢属、可可球二孢属、青霉属、盘长孢状刺盘孢和盘多毛孢属等14种真菌。真菌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或采收前后期潜伏在果皮表面或从虫孔伤口侵入伤害果实。此外,一些酵母菌、细菌也会在果皮表面繁殖并深入果肉,使果肉变酸、腐烂变质。
荔枝在采摘、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因环境温度变化、果皮pH改变、机械损伤、果皮失水、病原菌污染等都会引起荔枝不同程度的褐变。
目前国内外大约有10种荔枝保鲜方法,这些保鲜方法主要有化学保鲜剂保鲜、杀菌剂保鲜、成膜剂保鲜、生物保鲜、植物保鲜、气调保鲜、速冻冷藏保鲜等。荔枝速冻冷藏保鲜方法已能保证果品贮存半年或更长时间。然而在出冷库后,货架上品质的保持及常温保鲜方面,尚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化学药剂保鲜技术,具有经济、简便等特点,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但一般需要与其他保鲜方法配合使用。然而,化学药剂往往存在药物残留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壳聚糖包封VC、D-柠檬烯与柠檬酸的荔枝保鲜喷剂。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壳聚糖包封VC、D-柠檬烯与柠檬酸的荔枝保鲜喷剂,由以下的原料按照质量百分比制备而成:1%壳聚糖的含量为54.05%-57.14%、乙醇的含量为8.11%-8.57%、VC的含量为1.35%-1.43%、D-柠檬烯的含量为2.70%-2.86%、柠檬酸的含量为2.70%-2.86%、1%海藻酸钠的含量为5.41%-5.71%、三聚磷酸钠的含量为0.54%-0.57%、去离子水的含量为20.86%-25.14%,所述1%壳聚糖包含1.08%-1.14%的冰醋酸。
其中,所述VC纯度为99.0%,所述V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中,是一种多羟基化合物,具有绿色、安全、无公害的特点,VC的结构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北部湾海洋新材料研究院,未经西南大学;北部湾海洋新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61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