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内声品质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37112.3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48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谭雨点;汪志祥;刘沛;程豪;刘健飞;汤庆涛;许泽镇;何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17/00 | 分类号: | G01H17/00;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内声 品质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内声品质测试方法,从而模拟出乘员对车内声品质的主观感受,通过人工头人体轮廓以模拟真实声场的及与人耳相似的耳蜗和耳廓,所采集的参数更接近人耳真实的听觉。通过多次测试选择最合适的车窗升降速度,由于各种工况下的人员对声品质的感受各异,其他噪声对车窗升降噪声的覆盖,则各工况下对声品质的权重不同。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车辆噪音测试领域,具体就是车内声品质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噪声控制技术的主要任务是降低声源的声辐射,汽车噪音的测试也主要是测试音量即声压级,随着车辆NVH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声源的辐射噪声己经得到降低,,其对人们的听觉不会造成物理伤害尤其是纯电动车缺少了发动机制造的噪声。此时传统的声压级、以及三分之一倍频程的评价标准己经不能反映人们对于噪声的主观判断,往往有声压级相同的声音,给人的主观感觉却截然不同,而有的声音声压级虽然较高,但让人感觉比较愉悦,在这样的情况下,声品质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定义中的“声”并不是指单纯声波这样一个物理过程,而是指人耳的听觉感知过程;“品质”是指由人耳对于声音事件感知过程最终做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更强调人们对声特性判断的主观性。
现有技术中一般都是通过麦克风采集车内噪声的音量大小来判断车辆的NVH性能,其实质测试的音量大小。然而不同频率的噪音人员接受度是有差异的,例如摩擦玻璃的声音即使音量较小,车内成员也会感到不适。车内环境中车窗升降、雨刮器刮擦玻璃等和玻璃产生相对运动的操作均会产生让人不适的噪音,这种噪音与音量大小无关。而普通麦克风与人耳差异巨大,其仅能采集音量无法反应乘员对车内声品质的主观感受。目前,没有一套完善车窗工作过程声品质的测试方法,也无法在实车进行测试,不能反映实车驾驶员接收的状态,且不能模拟纯电动车低速行驶时玻璃升降过程声品质的影响,找到最合适驾驶员接受的声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内声品质测试方法,从而模拟出乘员对车内声品质的主观感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内声品质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启动车辆使车辆达到设定的车速和风速;
B、按照设定的车窗升降速度升降车窗,并通过人工头(10)采集车内声品质参数;
C、将声品质参数传输至数据采集箱(50)进行声品质分析比对,若声品质参数合格则保存数据,若未满足要求对超出的参数进行报警提示并改变设定的车窗升降速度重复步骤B直至声品质参数合格;
D、改变设定的车速和风速重复步骤A、B、C得到各工况下的合格的声品质对应的车窗升降速度;
E、综合各种工况的权重系数下的车窗升降速度输出车窗声品质评价结果,得出最佳车窗升降速度。
上述方案中通过人工头人体轮廓以模拟真实声场的及与人耳相似的耳蜗和耳廓,所采集的参数更接近人耳真实的听觉。通过多次测试选择最合适的车窗升降速度,由于各种工况下的人员对声品质的感受各异,其他噪声对车窗升降噪声的覆盖,则各工况下对声品质的权重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车内声品质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启动车辆使车辆达到设定的车速和风速;B、按照设定的车窗升降速度升降车窗,并通过人工头10采集车内声品质参数;C、将声品质参数传输至数据采集箱50进行声品质分析比对,若声品质参数合格则保存数据,若未满足要求对超出的参数进行报警提示并改变设定的车窗升降速度重复步骤B直至声品质参数合格;D、改变设定的车速和风速重复步骤A、B、C得到各工况下的合格的声品质对应的车窗升降速度;E、综合各种工况的权重系数下的车窗升降速度输出车窗声品质评价结果,得出最佳车窗升降速度。通过多次测试选择最合适的车窗升降速度,由于各种工况下的人员对声品质的感受各异,其他噪声对车窗升降噪声的覆盖,则各工况下对声品质的权重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71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