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深度净化装置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0851.8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4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冯晓荟;钱媛媛;张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1/121;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苏州智品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5 | 代理人: | 唐学青 |
地址: | 200082 上海市杨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有机 废水 深度 净化 装置 工艺 | ||
本申请提供一种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深度净化装置及工艺。该净化装置包括COD预处理装置及COD预处理装置串连接的COD深度处理装置,各装置之间经管道及液体泵连接。该净化装置基于膜分离技术使得出水悬浮物几乎为零,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净化装置运行时有效解决难降解废水去除有机物效率低,产水水质不满足后续工艺进水指标的问题,该净化装置采用一体化方式配置,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点,且对不同行业废水深度净化具有普遍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深度净化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对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是目前国内外污废水处理行业公认的难点,这类废水更多地出现在焦化废水、石油/石化废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纺织/印染废水等行业性废水。该类废水中的COD组成成分复杂,毒性大,含有显色基团的有机物及多环芳烃及杂环类有机物以及氰化物,导致其可生化性极差。由于该类废水存在于生产全流程中,排放量非常大,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目前对难降解有机废水(简称废水)的处理大都按照常规处理方法,即废水经过预处理后,再进行生化处理,但经过生化处理后,出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大体以悬浮态、胶体类以及溶解态的形式存在,无法直接排放或者出水无法进入后端处理设备。
因此,有必要真对难降解废水中污染物的存在形式,优化并改进处理工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装置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净化装置及工艺,该工艺通过预处理工艺与深度净化工艺的联用,强化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出水悬浮物几乎为零。该深度净化装置采用一体化装置,解决了传统沉淀池占地面积大,沉降时间慢,出水悬浮物高的问题,该装置中的固液分离采用先进的膜分离技术使得出水悬浮物几乎为零,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深度净化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S1.COD的预处理段,以去除难降解废水中悬浮态及胶体类有机物为主,
所述步骤S1包括:
S11.待处理的难降解废水的混凝反应,即将难降解废水送至第一反应池,基于高效混凝药剂进行混凝反应、以去除悬浮态及胶体类有机污染物,反应的混合液输送至第一浓缩池,反应剩余污泥输送至污泥脱水装置,
S12.基于第一固液分离装置对步骤S11处理后的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的第一出水输送至中间水箱,
S2.COD的深度处理段,对预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去除难降解废水中的溶解态、小分子有机物;
所述步骤S2包括:
S21.有机物深度去除反应,即对所述S12处理后的第一出水输送至第二反应池,基于吸附药剂进行深度有机物去除反应,去除溶解态、小分子的有机物,混合液输送至第二浓缩池,反应剩余污泥输送至污泥脱水装置;
S22.基于第二固液分离装置对所述步骤S21处理后的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的产水输送至产水箱。该工艺处理后,出水悬浮物几乎为零。经第一反应池,混凝药剂采用聚合硫酸铁对难降解废水中的悬浮态及胶体类有机物进行混凝预处理,该净化工艺处理的COD去除率介于40%~60%。第二反应池中,吸附药剂选用糖用粉末活性炭、或者煤质粉末活性炭、或者药用粉末活性炭、或者粉末活性焦对第一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进行深度净化,该工艺的COD去除率达到30%~50%,这样整体的净化处理工艺COD总的去除率达到60%以上,远高于目前的处理工艺。
在一实施方式中,该处理的难降解废水pH值介于6~9、COD值介于200mg/L~100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08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