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捕集设备及捕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56335.4 | 申请日: | 202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3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陈顺;李效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市黄岩文珂塑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 | 分类号: | F01N3/02;F01N3/021;F01N3/037 |
代理公司: | 无锡风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61 | 代理人: | 骆莉 |
地址: | 31802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颗粒 排放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捕集设备及捕集方法,涉及机动车尾气处理领域,包括陶瓷筒体和辅助调节机构,驱动电机旋转带动旋转轴进行旋转,其驱动带动盘进行同向旋转,驱动电机设定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利用斜侧腔产生的环形偏移气流与驱动带动盘之间产生气压碰撞,利用气压碰撞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将颗粒物进行粉碎,完成粉碎后的颗粒物向低气压位置进行移动,通过内嵌腔进入加热盒内腔,通过向调料顶筒进行加温,使其达到颗粒物的燃点时迅速燃烧,从而对颗粒物进行处理,通风管内腔的滞留灰尘会在加热盒进行加热的同时,因热气回流而使通风管内腔温度上升,对其内腔的灰尘进行加热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尾气处理领域,尤其涉及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捕集设备及捕集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尾气是汽车使用时产生的废气,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尾气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造成土壤和水源酸化,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在进行机动车尾气处理的过程中,无法避免颗粒物的产生,现市面上用于颗粒物的排放捕集设备大多数具有颗粒物无法聚集处理、无法利用气流冲击将颗粒物进行粉碎和无法通过热气回流对灰尘进行加热分解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捕集设备及捕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捕集设备及捕集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捕集设备,包括陶瓷筒体和辅助调节机构,辅助调节机构的内腔安装有陶瓷筒体,所述陶瓷筒体包括外筒和通气机构,所述外筒的内腔安装有通气机构,所述外筒的外圈开设有边缘开腔,所述辅助调节机构包括加热机构和旋转驱动机构,所述加热机构的底端安装有旋转驱动机构,通气机构包括内开腔、底开腔、限位机构、外接轴和斜侧腔,所述内开腔的下端安装有底开腔,所述内开腔与底开腔之间外圈环形阵列开设有外接轴,所述内开腔的内腔安装有限位机构,所述外接轴的外端与斜侧腔活动连接,加热机构包括加热盒、内嵌腔、调料顶筒和组装环圈,所述加热盒的内端安装有内嵌腔,所述加热盒的顶端安装有调料顶筒,所述加热盒之间通过组装环圈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内组装片、通风管和单向组装片,所述内组装片的上端安装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顶端安装有单向组装片。
优选的,所述单向组装片的中间为瓣片结构,所述通风管为一种合成纤维材质制成的构件,通风管为交叉网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旋转轴和带动盘,所述驱动电机的上端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上端安装有带动盘。
优选的,所述带动盘的上端边缘环形设置有圆腔,圆腔设置的数量和位置均与斜侧腔底端相同设置。
优选的,所述旋转轴贯穿外筒,使陶瓷筒体与辅助调节机构成为一个整体。
优选的,所述加热盒内端开设的内嵌腔与外筒的外圈开设有边缘开腔贴合。
本发明提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提供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捕集设备及捕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装置安装在柴油发动机排放管内腔,机动车尾气由陶瓷筒体进入装置内腔;
S2:尾气通过内开腔与斜侧腔进入,因斜侧腔与排放管接触产生夹角,则尾气在斜侧腔内进行侧转偏移,尾气通过斜侧腔的另一端排出时,因环形偏移气流产生逆时针涡流,从而将颗粒物向气流聚集点聚集;
S3:内开腔内通过的气流,贯穿限位机构内腔,将灰尘和杂质存留于通风管的内腔,将完成灰尘过滤的尾气通过外接轴向斜侧腔内腔进行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市黄岩文珂塑料有限公司,未经台州市黄岩文珂塑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63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