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催化醇临氢氨化生成有机胺功能的催化剂和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8203.X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30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唐国旗;田保亮;王国清;向良玉;彭晖;杨溢;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75 | 分类号: | B01J23/75;B01J23/755;B01J23/78;B01J23/89;B01J23/889;B01J23/887;B01J27/043;B01J27/138;B01J27/128;B01J27/185;B01J27/187;B01J35/10;C07C20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催化 醇临氢 氨化 生成 有机 功能 催化剂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用于醇临氢氨化生成有机胺反应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选自掺杂氧化铝、掺杂氧化硅、掺杂分子筛和掺杂硅酸铝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载体中掺加的杂元素包括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述金属元素选自钙、镁、钾、铋、锶、钡和镧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非金属元素选自硼、氟、磷、硫和硒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载体的氨吸附量为0.2-0.6mmol/g,所述载体的二氧化碳吸附量为0.05-0.3mmol/g;
所述载体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将含有掺杂元素与载体源的混合物依次进行成型、干燥和焙烧,所述载体源选自拟薄水铝石、氧化硅、分子筛和硅酸铝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中,所述载体的氨吸附量为0.3-0.5mmol/g;
和/或,所述载体的二氧化碳吸附量为0.06-0.2mmol/g;
和/或,所述载体中掺加的杂元素的含量占载体中非杂元素成分的总重量的0.03-2重量%;
和/或,所述载体的比表面积为120-240m2/g;
和/或,所述载体的孔容为0.5-1ml/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体,其中,所述载体中掺加的杂元素的含量占载体中非杂元素成分的总重量的0.08-1重量%;
和/或,所述载体中掺加的杂元素来自金属阳离子与酸根离子且不包括钠离子和氯离子;所述金属阳离子选自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铋离子、锶离子、钡离子和镧离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酸根离子选自硼酸根离子、氟离子、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硒酸根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中,所述掺杂元素由载体改性剂提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体,其中,所述载体改性剂为能够提供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阳离子选自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铋离子、锶离子、钡离子和镧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所述阴离子选自硼酸根离子、氟离子、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硒酸根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载体,其中,所述载体改性剂选自硼酸、硼酸镍、硼酸钴、硼酸钾、氢氟酸、氟化钾、氟化钴、氟化镍、磷酸、磷酸铝、磷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氢钾、磷酸镁、磷酸钙、硫酸、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铝、硫酸钙、硝酸铋、硝酸钾、硫酸钾、碳酸钾、硝酸镁、硫酸镁、碱式碳酸镁、硝酸钙、碱式碳酸钙、硝酸锶、磷酸锶、硫酸锶、硝酸钡、硝酸镧和硒酸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中,所述拟薄水铝石的比表面积为250-330m2/g,孔容为0.8-1.3ml/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其中,所述干燥的条件包括:温度为80-150℃,时间为6-20h;
和/或,所述焙烧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00-1100℃,时间为2-20h。
9.一种具有催化醇临氢氨化生成有机胺功能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包括载体和负载于所述载体上的活性组分和任选的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选自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体;所述活性组分为钴和/或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催化剂,其中,相对于每100g的以非杂元素成分重量计的载体,所述活性组分的含量为5-42g。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催化剂,其中,相对于每100g的以非杂元素成分重量计的载体,所述活性组分的含量为10-35g。
1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9-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活性组分和任选的助剂负载于载体上。
13.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体或权利要求9-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在氨化制有机胺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820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邻近矫正方法及其系统、掩膜版、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奥硝唑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