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越野车的后端多功能承载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8516.5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90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叶硼林;彭梦漪;丁远涛;林光成;李良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10 | 分类号: | B62D3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王福新 |
地址: | 442000 湖北省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越野车 后端 多功能 承载 | ||
本发明属于车悬架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越野车的后端多功能承载模块。包括左承载模块、右承载模块、中部承载模块和后部承载模块,左承载模块包括左后延伸纵梁、左下侧组件和左上悬架车身搭接件,右承载模块包括右后延伸纵梁、右下侧组件和右上悬架车身搭接组件,中部承载模块包括悬架安装横梁组件和桥悬置横梁,后部承载模块固定设于左后延伸纵梁和右后延伸纵梁远离所述左下侧组件和右下侧组件的一端,构成车身的后桥部分,且后部承载模块将左承载模块和右承载模块集成一体化,以此方式,增加后端多功能承载架抗弯和抗扭能力,减少车辆爆炸的冲击力。本发明具有集成化程度高,占用空间小,布置灵活,整体力学性能好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悬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越野车的后端多功能承载架。
背景技术
随着越野车悬架及转向系统性能提升,具有超大行程的悬架系统应用到越野车上,对传统承载模块(车架)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承载模块很难满足布置、力学等新要求。
目前国内、外越野车悬架多采用横臂式悬架,与之对应的车架采用传统长纵梁加上若干横梁结构,同时各种支架搭接在纵梁上。这种车架占用空间大,布置缺陷突出;且联接结构繁多,整车重量占比都较大。
基于上述缺陷和不足,本领域亟需提出一种用于越野车的后端多功能承载模块,构建集成化程度高,占用空间小,布置灵活,整体力学性能好的多功能承载模块,以适具有大行程的横臂式悬架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越野车的后端多功能承载架,其中结合越野车车身及其集成构件布置自身的特征,相应设计了后端多功能承载架,并对其关键组件如左承载模块、右承载模块、后部承载模块以及中部承载模块的结构及其具体设置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相应形成四点搭接结构,且该四点搭接构件在沿车身横向、纵向以及垂向三个方向均有一定的距离,可很好的传递悬架带来的冲击力,同时很好的应对后端承载模块的弯、扭变形的风险。本发明多功能承载架结构适用承载式车身,可极大解决承载式车身车架刚度方面的不足。同时该四点搭接结构采用标准件联接方式,实现可拆卸维修功能,利于后端承载模块的模块化设计,可通过调整车桥的前后位置改变传动轴长度,同时同步调整搭接结构伸出的长度就可以将该种结构适用于不同轴距的车型当中,极大方便了车型的扩展。因而具有集成化程度高,占用空间小,布置灵活,整体力学性能好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越野车的后端多功能承载架,包括左承载模块、右承载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左承载模块和右承载模块的中部承载模块以及后部承载模块,所述左承载模块和右承载模块的上部与驾驶室后围固定连接,下部与驾驶室下纵梁固定连接,其中,
所述左承载模块包括左后延伸纵梁、左下侧组件以及左上悬架车身搭接件,所述左后延伸纵梁一端与所述左下侧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部承载模块固定连接,所述左上悬架车身搭接件固定设于所述左下侧组件上方;
所述右承载模块包括右后延伸纵梁、右下侧组件以及右上悬架车身搭接组件,所述右后延伸纵梁一端与所述右下侧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部承载模块固定连接,所述右上悬架车身搭接组件固定设于所述右下侧组件的上方;
所述中部承载模块包括相互平行且沿车横向布置的悬架安装横梁组件以及桥悬置横梁,所述悬架安装横梁组件以及桥悬置横梁固定设于所述左下侧组件和右下侧组件之间,使得所述左下侧组件、右下侧组件形成三点固定支撑,以此方式,在所述左下侧组件和所述右下侧组件之间形成可容纳油箱和后驱动桥的空腔;
所述后部承载模块固定设于所述左后延伸纵梁和右后延伸纵梁远离所述左下侧组件和右下侧组件的一端,构成车身的后桥部分,且该后部承载模块将所述左承载模块和右承载模块集成一体化,以此方式,增加后端多功能承载架抗弯和抗扭能力,减少车辆爆炸的冲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85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