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拟航空发动机油泵通风轴承腔性能的试验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92233.8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4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晨昊;焦自涛;信琦;苏媛媛;房龙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15/02 | 分类号: | G01M15/02;G01M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 航空发动机 油泵 通风 轴承 性能 试验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拟航空发动机油泵通风轴承腔性能的试验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带油气分离装置的加温滑油箱、掺混箱、电机驱动的同轴供油泵和回油泵、加温气源和可调节的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大气电磁阀。本申请提供的试验系统可以模拟轴承腔封严引气的温度和流量、轴承腔供油/回油的温度和流量、油泵通风的形式、试验测量得到油泵抽吸油和气体的流量以及轴承腔腔压得到油泵通风的轴承腔性能试验数据,且本申请的试验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具有通用性和成本低的优点,可以用于模拟任何结构发动机的油泵通风轴承腔,通过该试验装置可以得到回油泵抽吸油气的能力规律和油泵通风的发动机轴承腔压力响应规律。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航空发动机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拟航空发动机油泵通风轴承腔性能的试验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的系统级和轴承腔部件级试验能力相对较弱,甚至不具备模拟轴承腔性能试验的能力。油泵通风是航空发动机轴承腔的一种通风形式,对于轴承润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技术中尚无一种能够简单有效的模拟发动机油泵通风轴承腔系统工况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模拟航空发动机油泵通风轴承腔性能的试验系统和方法,以解决或减轻背景技术中的至少一个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拟航空发动机油泵通风轴承腔性能的试验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带油气分离装置的加温滑油箱、掺混箱、电机驱动的同轴供油泵和回油泵、加温气源和可调节的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大气电磁阀;
其中,供油泵模拟发动机轴承腔对应的流量和压力的供油,所述供油泵将加温滑油箱的滑油打出而流入掺混箱,在供油泵的出口设置一条可调节流量的溢流路,所述溢流路的滑油重新流回加温油箱;
掺混箱用于模拟发动机轴承腔,所述掺混箱连接加温气源,加温气源用于向掺混箱通入预定流量和温度的空气,用来模拟发动机的封严引气;掺混箱设有连通大气的出口;
回油泵用于模拟发动机回油泵组,所述回油泵将掺混箱的滑油和空气抽回,经过加温滑油箱2的油气分离装置1回到加温油箱2;
加温气源模拟发动机对应流量和压力的封严引气,加温气源连通掺混箱;
所述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大气电磁阀分别设置在供油泵与掺混箱之间管路、回油泵与油气分离装置之间管路、供油泵与油气分离装置之间的溢流路、加温气源与掺混箱之间管路以及掺混箱与大气之间管路,通过电磁阀调节相应管路的通断。
在本申请中,在所述加温滑油箱和供油泵之间设有油滤,用于对加温滑油箱内流出的滑油进行过滤。
在本申请中,所述电机通过齿轮箱及转接座连接供油泵,在所述转接座上设有第一转速表,用于测量电机转速。
在本申请中,所述供油泵与掺混箱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压力表和第二温度表,用于测量该管路的流量及温度。
在本申请中,所述回油泵与加温滑油箱的油气分离装置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压力表,用于测量该管路的流量。
在本申请中,所述掺混箱与大气之间管路上设有大气压力表,用于测量掺混箱的压力。
在本申请中,所述加温气源与掺混箱之间的管路上设有滤网、流量计及第一温度表,用于过滤加温气源的空气以及对所述空气进行流量及温度的测量。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如上任一所述的模拟航空发动机油泵通风轴承腔性能的试验系统的试验方法,所述试验方法包括:
控制电磁阀打开,使掺混箱连通大气;
调节加温滑油箱的温度,使温度达到发动机相同的供油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22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破冰船舶
- 下一篇:基于智能视觉感知的电力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管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