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6083.1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54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松冈圣彦;余建立;凌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郭伟刚 |
地址: | 100004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5号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辆 车身 结构 | ||
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包括A柱和门槛,所述A柱包括竖向前柱和自所述竖向前柱的上端朝向后上方延伸的前上柱,所述门槛连接于所述竖向前柱的下端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其中,所述A柱还包括设于所述竖向前柱内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竖向前柱一致的第一补强板和设于所述前上柱内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前上柱一致的第二补强板;所述第一补强板覆盖所述A柱上的前门铰链安装部、以及所述竖向前柱与所述门槛的接合部位;所述第二补强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补强板的上端之间存在非结合区域。所述车身结构既能够保证其A柱具有足够的强度,又可以维持车身前后刚性的平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身的前部通常包括A柱和门槛。其中,车辆的A柱基本上沿上下方向在车辆的车顶纵梁与底侧的门槛之间延伸,A柱作为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在车辆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有效保护乘员舱的生存空间。具体来说,车辆在发生前碰时,虽然绝大部分的能量会在发动机舱的前围纵梁溃缩的过程中被吸收掉,但是仍然还会有少量的能量会传递到A柱,为了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就要求A柱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确保其受到冲击时不会溃缩变形。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A柱的强度,通常的做法是在A柱中增加补强元件,通过补强元件大幅减小由外部冲击所导致的A柱向车辆内部空间溃缩变形的程度。
例如申请号为CN201820219940.3的中国专利中公开的A柱加强板安装结构。上述专利中的A柱加强板安装结构包括:A柱上加强板、上边梁加强板以及A柱下加强板,所述上边梁加强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A柱上加强板的下方且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搭焊,所述A柱下加强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A柱上加强板的下方且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搭焊。
上述专利中,通过将A柱上加强板的一端与A柱下加强板焊接,将上边梁加强板与A柱上加强板的另一端焊接,使上边梁加强板与A柱上加强板、A柱下加强板与A柱上加强板之间的搭接量更大。虽然这样可以提高A柱加强板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以及弯扭刚度,但是,这也会带来如下问题:存在A柱刚性过强导致车辆前后刚性失衡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既能够保证其A柱具有足够的强度,又可以维持车身前后刚性的平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包括A柱和门槛,所述A柱包括竖向前柱和自所述竖向前柱的上端朝向后上方延伸的前上柱,所述门槛连接于所述竖向前柱的下端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A柱还包括设于所述竖向前柱内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竖向前柱一致的第一补强板和设于所述前上柱内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前上柱一致的第二补强板;所述第一补强板覆盖所述A柱上的前门铰链安装部、以及所述竖向前柱与所述门槛的接合部位;所述第二补强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补强板的上端之间存在非结合区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车身结构,首先,第一补强板同时覆盖了前门铰链安装部和竖向前柱与门槛的接合部位,使得前门铰链安装部和竖向前柱与门槛的接合部位的强度得到提升,提高了车身刚性,有利于驾驶性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通过在第一补强板和第二补强板之间设置非结合区域,即第一补强板与第二补强板之间不是相连的而是间隔开的,以此来减少第一补强板和第二补强板对A柱的刚性的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A柱刚性过大,平衡车身前后部的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60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控制方法
- 下一篇:变压器快速装车智能分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