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矸分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8733.6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6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李晖;朱金波;冯飞胜;杨科;周伟;朱宏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7C5/34 | 分类号: | B07C5/34;B07C5/36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金宇平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系统 | ||
1.一种煤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煤矸识别装置(200)、煤矸分离装置(400)和驱动单元;煤矸识别装置(200)用于识别精煤和矸石;
煤矸分离装置(400)包括:第一支撑座(414)、引导部(411)、精煤收集仓(413)和矸石收集仓(412);引导部(411)与第一支撑座(414)铰接,引导部(411)在垂直方向上转动;精煤收集仓(413)的入口和矸石收集仓(412)的入口均位于引导部(411)活动端的转动轨迹;
驱动单元用于根据煤矸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驱动引导部(411)转动,以调整引导部(411)活动端连接精煤收集仓(413)或者矸石收集仓(412);
煤矸分离装置(400)还包括悬臂轴(415),悬臂轴(415)水平安装在第一支撑座(414)上,引导部(411)固定端与悬臂轴(415)连接,且引导部(411)绕悬臂轴(415)转动;
引导部(411)由多根均与悬臂轴(415)铰接的悬臂筛条(4110)组成,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筛条驱动机构,筛条驱动机构与悬臂筛条(4110)一一对应,各筛条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对应的悬臂筛条绕悬臂轴(415)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传输皮带(301)和煤矸追踪单元(300),第三传输皮带(301)用于将煤矸识别装置(200)识别后的矿料运输到引导部(411)上;煤矸追踪单元(300)用于根据煤矸识别装置(200)的识别结果对第三传输皮带(301)上的矿料进行追踪和定位;驱动单元用于根据煤矸追踪单元(300)对矿料的追踪定位驱动引导部(411)转动,以结合矿料位置将各矿料根据成分精确送入精煤收集仓(413)或者矸石收集仓(41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载溜槽(303),转载溜槽(303)倾斜设置在第一支撑座(414)上并位于第三传输皮带(301)和引导部(411)之间;转载溜槽(303)的高端朝向第三传输皮带(301),转载溜槽(303)的低端朝向引导部(41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筛条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复位弹簧(4115)、第一推杆(4116)和第一高压喷嘴(4111);第一复位弹簧(4115)设置在对应的悬臂筛条(4110)下方,其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座(414)和对应的悬臂筛条(4110);第一高压喷嘴(4111)设置在第一支撑座(414)上并用于朝向第一推杆(4116)吹气,以推动第一推杆(4116)带动悬臂筛条(4110)转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筛条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推杆(4122)、第一挤压杆(4123)和设置在悬臂筛条(4110)下表面且位于悬臂筛条(4110)转动平面上的第一滑槽;第一挤压杆(4123)下端与第一支撑座(414)铰接,第一挤压杆(4123)的转动平面与悬臂筛条(4110)的转动平面重合;第一挤压杆(4123)上端设置有第一滑轮(4121),第一滑轮(4121)嵌入第一滑槽;第二推杆(4122)采用伸缩杆,其固定端与第一支撑座(414)连接,其活动端与第一挤压杆(4123)连接;第二推杆(4122)用于通过伸缩运动带动第一挤压杆(4123)旋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筛条驱动机构包括:固定杆(4131)、第三推杆(4132)、第二挤压杆(4133)和设置在悬臂筛条(4110)下表面的第二滑槽;固定杆(4131)倾斜设置在第一支撑座(414)上,且固定杆(4131)上设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和第二滑槽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二挤压杆(413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滑轮(4134)和第三滑轮(4135),第二滑轮(4134)和第三滑轮(4135)分别嵌入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第三推杆(4132)设置在第一支撑座(414)上,第三推杆(4132)的活动端与第二挤压杆(4133)连接;第三推杆(4132)用于通过伸缩运动带动第二挤压杆(4133)沿着固定杆(4131)滑动,悬臂筛条(4110)随着对应的第二挤压杆(4133)的位置变化而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873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