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矸分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8733.6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6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李晖;朱金波;冯飞胜;杨科;周伟;朱宏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7C5/34 | 分类号: | B07C5/34;B07C5/36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金宇平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系统 | ||
一种煤矸分离系统,包括:煤矸识别装置、煤矸分离装置和驱动单元;煤矸识别装置用于识别精煤和矸石;煤矸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座、引导部、精煤收集仓和矸石收集仓;引导部与第一支撑座铰接,引导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精煤收集仓的入口和矸石收集仓的入口均位于引导部活动端的转动轨迹;驱动单元用于根据煤矸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驱动引导部转动,以调整引导部活动端连接精煤收集仓或者矸石收集仓。本发明实现矿料的定向排料,使矸石能够精确的进入矸石收集箱,精煤能够精确的进入精煤收集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矸分选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矸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原煤排矸工艺中,煤矸识别是基础。光电分选是煤矸识别的常用手段,光电分选装置,需要用到的γ射线或X射线具有辐射污染的危险,因此对其防护措施就会更加复杂,从而装备设计与安装就会受到井下有限空间的限制;同时,光电分选装置中煤矸分离采用气流喷吹的方式进行,对于气流的束缚存在不确定性,从而造成推力分散,物料的煤矸分离对气流的力度控制难度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通过光电分选装置实现煤矸分离,操作难度高、污染严重等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煤矸分离系统。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煤矸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煤矸识别装置、煤矸分离装置和驱动单元;煤矸识别装置用于识别精煤和矸石;
煤矸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座、引导部、精煤收集仓和矸石收集仓;引导部与第一支撑座铰接,引导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精煤收集仓的入口和矸石收集仓的入口均位于引导部活动端的转动轨迹;
驱动单元用于根据煤矸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驱动引导部转动,以调整引导部活动端连接精煤收集仓或者矸石收集仓。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中,结合煤矸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通过驱动单元控制煤矸分离装置工作,实现了煤矸分离的自动化,降低了人力需求。
(2)本发明中的煤矸分离装置,高压喷嘴的高压气流不再直接作用于物料,而是作用于筛条驱动机构上,通过筛条驱动机构带动悬臂筛条转动,实现矿料的定向排料,使矸石能够精确的进入矸石收集箱,精煤能够精确的进入精煤收集箱。
(3)本发明中,调节悬臂筛条的排料方向时,高压喷嘴的压力控制是恒定的,只需保证电磁阀开度即可,即,将悬臂筛条的转动控制转换为电磁阀的开度控制,控制难度大大降低,且提高了控制精度。
(4)本发明的煤矸识别装置采用的原理简单,不受浮灰等恶劣环境影响,能精准的识别煤矸比,识别精度大大提高。
(5)本发明涉及的各个作用环节采用模块化设计,不同模块之间可通过传输带、溜槽等结构连接,实现系统的在工艺上和空间上的自由布置,对煤矿井下巷道及硐室产生特殊要求,适用于井下狭窄硐室空间的分选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高精度煤矸识别系统正视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煤矸识别装置局部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煤矸识别装置正视图;
图4为实施例2采用的第一称量筒结构安装图;
图5为本发明给出的第一种高精度煤矸识别系统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系统的正视图;
图7实施例3中称重单元结构图;
图8为实施例3提供的转轮式煤矸识别装置注水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9为实施例3提供的转轮式煤矸识别装置测量液位状态下的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87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