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218268.4 申请日: 2020-11-04
公开(公告)号: CN112544525A 公开(公告)日: 2021-03-26
发明(设计)人: 欧阳力剑;吴军斓;李定梅 申请(专利权)人: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市水务局;毕节市水利工程管理处
主分类号: A01K61/75 分类号: A01K61/75;A01K61/17;A23K50/80;A23K10/37;A23K10/30;A23K20/20;A23K20/28;A23K20/163;A23K20/147
代理公司: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代理人: 周黎亚
地址: 551709 *** 国省代码: 贵州;5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淡水 流域 底层 鱼类 生态 构建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生态礁体:提供浮环圈和多根棕绳,先在每根棕绳上固定多个扇贝或牡蛎壳后组成鱼类栖息单元,再将每个鱼类栖息单元的一端绑扎于所述浮环圈上并使所述鱼类栖息单元的另一端向外延伸,使所述浮环圈与鱼类栖息单元组成生态礁子体;将生态礁子体首尾相连形成生态礁体;所述生态礁子体包括至少30个鱼类栖息单元;所述浮环圈由可降解塑料制成,其形状为轮胎形;

步骤二、通过生态礁体定量采集生态苗种:在5-8月鱼类繁殖期,将生态礁体放置到有浮筏的采苗水域,用绳子将所述浮环圈固定在距离水面50cm的位置,当平均每个贝壳附着的鱼卵量达到10-20粒时完成鱼苗种的采集;

步骤三、浮置生态礁体促使苗种快速生长:将完成苗种采集的生态礁体转移到饵料丰富的水域,将生态礁体固定在浮筏或筏架上距离水面30-50cm处的位置;

步骤四、定时定点投放生态礁体:第二年春季当生态礁体的淡水鱼类孵化后,每个生态礁体重量约300-500kg,在繁殖季节前期先将所述鱼类栖息单元缠绕在对应的生态礁体浮环圈上以后,将生态礁体转移并投放至礁体构建水域,生态礁体自然沉降到水底形成生态型生态礁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环圈使用前经过预处理,其预处理方法为:将浮环圈经激光打孔,在浮环圈内部填充麦饭石颗粒,直至浮环圈腔体填满,用聚四氟乙烯纤维网在浮环圈内圈和外圈包裹一层;然后将浮环圈浸没到营养胶体3-4min,捞出沥干,浸没到封膜胶体溶液中3-5s,待膜凝固后,再将浮环圈放入营养胶体中1-2min,捞出沥干,浸没到封膜胶体溶液中8-10s捞出凝固即得;所述孔直径为2-4mm,孔密度为3-5个/10cm2;所述麦饭石颗粒粒度为1-3cm;所述聚四氟乙烯纤维网的网格孔径为1-1.5cm;所述营养胶体的制作方法为:以质量份计,将10-15份蚕沙、25-30份蚯蚓粪、10-13份松针粉、1-3份纳米活性炭粉、8-12份纳米凹凸棒粉、1-3份卡拉胶、1-3份明胶、120-130份清水混合而成;所述封膜胶体由12-13份琼脂、0.1-0.3份硫酸钙晶须、100-110份清水煮至沸腾即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礁体包括至少50个生态礁子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棕绳直径为5mm至10mm,棕绳长度为5m至10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每根棕绳固定的扇贝或牡蛎壳总数不少于50个,任意相邻两个扇贝或牡蛎壳间距不大于10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扇贝或牡蛎壳是通过在其表面钻攻直径为5-10mm的孔以后,再将其穿过所述棕绳并打结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饵料丰富的水域是指:硅藻含量平均值在50cells/mL以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进行步骤四的过程中,在繁殖季节前期先将所述鱼类栖息单元缠绕在对应的生态礁体浮环圈上以后,再在所述鱼类栖息单元捆扎配重物,然后再将生态礁体转移并投放至礁体构建水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流域底层鱼类生态礁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将生态礁体固定在浮筏或筏架上距离水面30-50cm处的位置时,还需使相邻两个生态礁体上相应的浮环圈间距保持为2m-3m的距离。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市水务局;毕节市水利工程管理处,未经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市水务局;毕节市水利工程管理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826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