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31149.2 | 申请日: | 202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4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肖宇宽;杨波;黄文强;黎刚;李店;章姝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华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00 | 分类号: | B21D1/00;B21D37/10;B21D37/12;B21D37/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肖云杰 |
地址: | 40112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薄片 零件 热处理 方法 | ||
1.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包括弯形后的金属薄片零件,所述金属薄片零件具有平面的片状部分并在一侧面形成有凸起形状,在另一侧面形成有对应于所述凸起形状的凹陷形状;
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金属薄片零件置于热处理校形夹具内并形成为校形整体,金属薄片零件上的片状部分在热处理校形夹具内被约束呈满足设计要求的平面度的状态;将所述校形整体放入真空炉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后取出金属薄片零件,金属薄片零件上的片状部分满足设计要求的平面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薄片零件的材料为铍青铜,厚度0.03毫米;所述热处理包括两次循环加热,首次加热至320℃,保温3小时后随炉冷却8小时,再次加热至310℃,保温3.5小时后随炉冷却8小时;开炉取出校形整体,空冷至常温后,打开热处理校形夹具取出金属薄片零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处理校形夹具包括下模、位于所述下模上方的上模以及可将所述上模和下模可拆卸地连接为一体的夹持单元,上模和下模上下相对的面为平面,上模和下模相对的两平面中的任一平面上加工有用于给所述凸起形状让位的凹槽;所述金属薄片零件置于热处理校形夹具内时,金属薄片零件上的凸起形状落入所述凹槽中,上模和下模相对的两平面紧贴金属薄片零件上的片状部分以使其被约束呈满足设计要求的平面度的状态;通过所述夹持单元将上模和下模连接为一体以形成为所述校形整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上自上而下开设有若干贯穿的导热孔,所述下模上自上而下开设有若干贯穿的导热孔,上模上的导热孔与下模上的导热孔一一对应并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开设于下模的上表面以在下模上表面上放置薄片零件时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上模的下表面上设有对应于所述凹陷形状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凹槽上下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的上表面上垂直凸起设有两导柱,两导柱自由穿过上模上对应开设有的两导向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还夹设有若干增层结构,所述增层结构呈上、下表面平行的板状,增层结构的上表面与下模的上表面对应,增层结构的下表面与上模的下表面对应;两导柱也自由穿过增层结构上对应开设有的两导向孔,金属薄片零件可对应置于底层的增层结构与下模之间、相邻的两增层结构之间或顶层的增层结构与上模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单元包括两个相对的门型卡扣,两门型卡扣分别位于上模和下模的两侧,所述门型卡扣包括竖向的腹板,腹板的上、下沿分别垂直连接有的朝向相同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以呈类似槽钢的形状,上翼缘的下表面和下翼缘的上表面相对并为沿朝向自由端方向相互逐渐远离的两倾斜面,上模和下模位于上翼缘和下翼缘之间,所述腹板上开设有过孔,穿过所述过孔设有螺栓,所述螺栓的螺杆段穿过所述过孔后螺纹连接于上模或下模的侧面上以通过旋紧螺栓使上模和下模楔紧于上翼缘和下翼缘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模的上表面和下模的下表面上分别加工有与所述两倾斜面对应的楔紧斜面;下模的侧面下部开设有凹入的让位缺口,所述下翼缘插入所述让位缺口内,让位缺口的内壁上表面形成为下模上的楔紧斜面;
竖向上,下模的下表面低于下翼缘的下表面以便于放置;下模的下表面开设有凹入的导热槽,所述导热槽位于下模两侧的让位缺口之间,所述导热槽平行于两让位缺口且两端贯穿下模开设。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金属薄片零件热处理校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头部与腹板的外侧面之间夹设有开口垫圈,所述开口垫圈具有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套在螺栓的对应螺杆段上,所述开口垫圈上还沿径向开设有贯穿的开口,开口的宽度与通孔的内径对应以便垫入和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华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华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114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进线箱装置
- 下一篇:一种儿科头部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