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36368.X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1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马银标;黄鹏;刘斌;李志远;陈华;杨立强;李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微通催化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17/02 | 分类号: | C07F17/02;C07F1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琦;陈继亮 |
地址: | 323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苯基 二茂铁 氯化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钯粉加入到王水溶液中,加热溶解,再趁热加入盐酸赶硝,待冷却后加乙醇水混合溶液稀释;(b)在搅拌状态下将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dppf)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的有机溶液;(c)将步骤(a)得到的溶液滴加到步骤(b)得到的溶液中搅拌反应,待冷却,过滤,洗涤,抽干,真空干燥,得到红色[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络合物结晶。本发明直接以起始原料钯粉代替二氯化钯,直接合成得到目标产物,缩短了合成周期,简化了反应步骤,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目标产物收率大于99%,纯度大于99%。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催化、医药化工及液晶材料合成领域用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在化学反应中是一种重要的钯催化剂,主要用于催化交叉偶联反应,能有效催化卤代烯烃、卤代芳烃或三氟甲基磺酸基芳烃与格氏试剂间的交叉偶联反应,实现碳-碳键的形成。
目前,[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主要合成方法有:1)二氯化钯与乙腈(或苯甲腈)络合物与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配体交换法,2)四氯钯酸盐(钾盐,钠盐)与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反应法,3)四氯钯酸与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反应法。上述反应都是以二氯化钯为原料,合成相应的中间体,再与配体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反应,合成目标产物[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上述方法制备过程都较为繁琐,生产成本较高;并且,方法1所用的乙腈及苯甲腈均是毒性极大的化学品,且该方法反应时间长,效率低;方法2利用二氯化钯与氯化钠(氯化钾)反应得到四氯钯酸盐溶液,然后合成[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该方法虽然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收率,但是后处理较为繁琐,容易引入K、Na等杂离子,导致目标产物纯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直接以钯粉和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为原料,直接合成得到目标产物[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省去了中间产品四氯钯酸钠或乙腈(或苯甲腈)氯化钯等的合成过程,耗时较短,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目标产物收率大于99%,纯度大于99%。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将钯粉加入到王水溶液中,加热至60~90℃,搅拌溶解,再趁热加入盐酸赶硝,待冷却后加乙醇水混合溶液稀释;
(b)在搅拌状态下将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加入到有机溶剂中,加热至50~75℃溶解,得到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的有机溶液;
(c)在搅拌状态下将步骤(a)得到的溶液滴加到步骤(b)得到的溶液中,在温度为45~75℃反应1.0~4.0h,反应结束后,冷却,过滤,洗涤,抽干,真空干燥,得到目标产物[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钯粉的质量与王水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3.0~10,单位为g/mL。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王水溶液与赶硝的盐酸的体积之比为1:0.5~5.0,其中赶硝的盐酸的浓度为12N。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所述王水溶液与乙醇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0.5~3.0,其中乙醇的浓度为50%~100%。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b)中所述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的质量为步骤(a)中钯粉的质量的5.3~8.0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微通催化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微通催化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63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