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双床防腐蚀外置式高温过热器回灰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47786.9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7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蒋旭光;魏邦吉;吕国钧;黄群星;陆胜勇;池涌;严建华;胡林飞;王汝佩;宋菲菲;任超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10 | 分类号: | F23C10/10;F23C10/18;F23C10/20;F23C10/26;F23C10/28;F23G5/30;F23G5/44;F23G5/46;F23G5/5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郑海峰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调 双床防 腐蚀 外置 高温 过热器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双床防腐蚀外置式高温过热器回灰装置及方法,高温过热器回灰装置的换热室与返料室通过隔板分隔,隔板高度可调,隔墙下方与布风板间形成通道,使两仓室间相互连通,换热室和返料室底部布置换热风室和返料风室与换热室和返料室连通。本发明通过调节隔板至不同高度,可有效地调节回灰装置的循环流量,有利于灵活调节床温,避免垃圾燃料中含有玻璃等成分在高温下熔化,粘连换热管或堵塞排渣口,危害焚烧炉安全运行;避免了含HCI等高温酸性气体腐蚀过热器管束造成腐蚀;且装置内部灰料运动处于鼓泡流化床状态,换热系数高于布置在锅炉烟道过热器受热面换热系数,可以大幅减少过热器的金属耗量,适用于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循环流化床外置式高温过热器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双床防腐蚀外置式高温过热器回灰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循环流化床焚烧垃圾成为了一种高效环保的处理方式,由于垃圾来源广泛,含氯量高于燃煤,焚烧时产生含有HCI等腐蚀性气体的高温烟气,极易腐蚀尾部烟道里的过热器等受热面,降低换热效率,危害机组长时间安全运行,因此目前循环流化床都采用部分过热器受热面布置在烟道外的形式,旋风分离器将高温烟气和灰料分离后,灰料进入外置换热器换热后以低温灰料形式重新返回炉膛再次循环,从而避免含HCL等的高温腐蚀性烟气腐蚀受热面不利局面。其中主要包括过热器、再热器等受热面。
外置换热器的循环流量要随着炉膛内温度及时调节:当炉膛内温度较高时,就应当增大循环流量,利用换热后的冷灰降低炉膛内温度;当炉膛内温度较低时,就应当减小循环流量,提高炉膛内温度。
目前,对于循环灰料的流量调控主要有采用机械阀和非机械阀(气动式)两种,机械阀如锥型阀等虽然性能良好,调节灵活,但由于长时间在高温灰料中运行,易出现堵塞、磨损、侵蚀等问题,平均每半年就要更换一次,成本很高,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锅炉设计中采用非机械阀(气动式)调节,利用流化风的作用进行调节。非机械阀(气动式)调节也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置换热器和返料装置分开;一类是只有外置换热器,前者对旋风分离器分离下来的高温灰料进行分流,一部分直接经由返料器直接以高温灰料的形式返回炉膛;另一部分则流经外置换热器后以低温形式返回炉膛,通过对两条回路的流量分配实现调节炉膛温度的目的;后者是旋风分离器分离下来的高温热灰全部经由外置换热器换热后返回炉膛,垃圾焚烧炉的温度、压力参数较低,目前采取后者的形式较多。
目前现有的垃圾焚烧炉外置换热器设计的专利文件中,如专利号为02285753.2的专利文件公开的外置流化床换热器的技术方案中,部分过热器管束垂直布置,通过改变风量调整料层高度,直接影响过热器与高温床料颗粒接触面积的形式调节换热量,这极易导致过热器管束受热不均,部分受热面无法与床料充分换热,管束上下侧形成较大温差,产生巨大的热应力从而破坏管束,对运行过程的安全造成威胁。如申请(专利)号为201110242512.5的专利文件公开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可调式外置式换热器的方案文件中,利用螺纹连杆装置将闸板和执行机构相连,通过调节闸板高度改变受热面灰流量的方式实现调节床温和吸热量的目的,但是螺纹连杆机构易被高温床料堵塞并产生结渣,从而影响闸板的正常升降,不利于长时间稳定运行,而对螺纹连杆机构内的灰渣处理又增加了额外的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调双床防腐蚀外置式高温过热器回灰装置及其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垃圾焚烧炉外置换热器装置中存在的易受高温酸性气体腐蚀的问题,隔墙高度可调,从而实现灵活调节循环灰料流量和炉膛温度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77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隧道病害整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