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阻尼器与吸振器的混合电磁馈能减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56717.4 | 申请日: | 202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31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丁仁凯;汪若尘;孟祥鹏;刘伟;孙东;杨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F16F15/03;F16F15/06;F16F15/04;F16F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阻尼 吸振器 混合 电磁 馈能减振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阻尼器与吸振器的混合电磁馈能减振系统,属于车辆系统减振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混合电磁馈能减振系统包括线性电磁阻尼器/作动器和线性电磁车轮动力吸振器,线性电磁阻尼器/作动器用于衰减车身与车轮的相对运动,并将车身与车轮相对振动产生的机械功率转化为电功率再利用,线性电磁车轮动力吸振器置于所述线性电磁阻尼器的内部,用于吸收车轮振动。本发明能够有效兼顾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性能与能量再生,适用于所有具有两自由度运动特征振动系统的减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系统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阻尼器与吸振器的混合电磁馈能减振系统。
背景技术
节能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数据显示,汽车动力源释放的能量仅有10-16%用于驱动,其余近90%的能量全部被汽车各主要能耗部件(发动机、悬架系统、制动系统及传动系统等)以不同形式耗散掉,其中整车减振损耗占比高达17.2%。可见,降低汽车悬架等主要部件的能耗是实现汽车整体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悬架系统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整车综合性能,按照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与主动悬架3种类型。为了抑制车体振动,改善车辆动态性能,被动与半主动悬架的振动能量多以热能的形式被减振器耗散掉,而主动悬架则需要动力源直接提供能量来消减车体振动,实现车辆动态性能的主动控制;3种类型悬架都大量地消耗了动力源能量,损失了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阻尼器与吸振器的混合电磁馈能减振系统,兼顾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性能与能量再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集成阻尼器与吸振器的混合电磁馈能减振系统,包括线性电磁阻尼器/作动器和线性电磁车轮动力吸振器,所述线性电磁车轮动力吸振器置于线性电磁阻尼器/作动器的定子内部;
所述线性电磁阻尼器/作动器包括动子和定子,所述动子和定子之间留有气隙;所述动子包括铁芯和三相线圈绕组,铁芯通过连接件与车身连为一体,三相线圈绕组缠绕在铁芯上;
所述线性电磁车轮动力吸振器包括第一弹性材料、第二弹性材料、永磁体、第一环形滑动轴承和第二环形滑动轴承,所述第一弹性材料和第二弹性材料分别固定在定子缸体侧壁内部的上端和下端,所述永磁体设置在第一弹性材料和第二弹性材料之间,所述第一环形滑动轴承嵌套在缸体内壁和永磁体外侧之间,所述第二环形滑动轴承嵌套在铁芯外壁和永磁体内侧之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定子缸体与动子之间嵌套第三环形滑动轴承,所述定子通过第三环形滑动轴承与动子保持相对移动。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环形滑动轴承与动子外壁的间隙为0.05mm-0.1m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缸体内部底端固定有缓冲块。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缸体底端通过吊耳与车轮连为一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永磁体由多个轴向充磁的单片永磁体和多个径向充磁的单片永磁体交替构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固定在连接件和定子之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环形滑动轴承与永磁体外壁的间隙为0.05mm-0.1m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环形滑动轴承与永磁体内壁的间隙为0.05mm-0.1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67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