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固性树脂线材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75557.8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9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超;石教学;张乐;金革;钟佩佩;曾卫卫;乔莎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52 | 分类号: | B29C70/52;B29C70/54 |
代理公司: | 绍兴普华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4 | 代理人: | 丁建清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固性 树脂 线材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固性树脂线材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聚酯工业丝为芯层,通过导纱架将聚酯工业丝引入装有胶料的浸胶装置中进行浸胶;(2)浸胶后的聚酯工业丝经刮胶处理后通过导向器导出,采用包覆机将玻璃纤维毡包覆在浸胶后的聚酯工业丝外壁;(3)将经玻璃纤维毡包覆后的聚酯工业丝送入成型模具中加热成型固化,然后将固化后的聚酯工业丝从成型模具中拉出并进行冷却,待冷却至室温后,通过牵引装置牵引至切割装置进行切割,得到聚酯纤维增强线材。本发明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所得产品具有极好的强伸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线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固性树脂线材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领域对线材的强度要求不断提高,单一材料的线材(如聚酯工业丝)已无法满足当前工业使用的需求,如何将纤维与树脂复合形成热固性树脂线材是当前改善工业用线材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现有技术中,热固性树脂线材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有熔融浸渍法、粉末浸渍法等,然后纤维通过熔融树脂得到浸渍,由于现有的浸胶方式仍存在实施难点,比如如何保证浸胶槽内的胶液均匀、不沉淀,如何使胶液能均匀的涂覆于纤维表面,如何消除纤维进出胶槽时带入的杂质等,因此,导致浸胶效果不够理想,影响线材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固性树脂线材制备方法,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所得产品具有极好的强伸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固性树脂线材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聚酯工业丝为芯层,通过导纱架将聚酯工业丝引入装有胶料的浸胶装置中进行浸胶,胶料为固化温度180℃以下的热固性树脂;
(2)浸胶后的聚酯工业丝经刮胶处理后通过导向器导出,采用包覆机将玻璃纤维毡包覆在浸胶后的聚酯工业丝外壁;其中,单位距离内聚酯工业丝与胶料的重量比为3:1~5:1,玻璃纤维毡克重为260~1600g/m2;
(3)将经玻璃纤维毡包覆后的聚酯工业丝送入成型模具中加热成型固化,然后将固化后的聚酯工业丝从成型模具中拉出并进行冷却,待冷却至室温后,通过牵引装置牵引至切割装置进行切割,得到聚酯纤维增强线材。
所述浸胶装置包括两组回流槽、用于浸胶的浸胶槽和用于刮胶的刮胶组件,所述回流槽包括槽体、与槽体底部连通的连通管、嵌设在槽体内壁并可上下滑动的隔板,所述槽体内壁固设有上下间隔的上挡环和下档环,所述浸胶槽一侧底部设有两个出胶口,所述出胶口通过第一阀门与槽体顶部一一对应隔断或连通,所述连通管通过第二阀门与浸胶槽另一侧隔断或连通,所述隔板上设有导流口,所述导流口通过第三阀门与位于隔板下方的槽体内腔隔断或连通,连通管和位于上挡环下方的槽体内腔内均装满胶料时所述上挡环与隔板上下密封抵接,所述隔板下移至抵接下档环。
所述浸胶槽内转动安装有第一浸胶辊和第二浸胶辊,所述第一浸胶辊、第二浸胶辊和刮胶组件沿聚酯工业丝输送方向分布,所述浸胶槽内盛放有胶料且第一浸胶辊浸没于胶料中。
所述刮胶组件包括固装在浸胶槽上的箱体、分别嵌设在箱体内的多个可上下运动的刮板,每个所述刮板上均设有一组圆台形的刮胶孔,每组所述刮胶孔包括多个呈一直线排列的刮胶孔,每组所述刮胶孔的孔径均为沿聚酯工业丝输送方向逐渐减小设置,不同组的所述刮胶孔出口处的孔径大小不同,所述刮胶孔环形内壁凹陷形成第一通道,所述刮板底面凹陷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形成导胶通道。
所述刮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面分别凹陷形成凹槽,所述箱体内壁设有对应嵌入凹槽的滑轨,所述刮板沿着滑轨上下运动。
所述箱体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通过第四阀门与浸胶槽隔断或连通。
位于上挡环上方的所述槽体内腔设有滤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55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