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凸起纹路的钧瓷工艺盘的烧制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77414.0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9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发;苗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禹州市华龙钧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41/86 | 分类号: | C04B41/86;C04B41/89;C03C8/00;C04B33/34;C04B33/24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李现艳 |
地址: | 46167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凸起 纹路 工艺 烧制 | ||
一种带有凸起纹路的钧瓷工艺盘的烧制工艺,包括:将配置好的瓷泥制成盘型坯体的步骤;将盘型坯体上制备凸起纹路的步骤;将带有凸起纹路盘型坯体进行素烧的步骤;将素烧后的坯体施釉的步骤;将施釉后的坯体进行高温处理的步骤;所述的将施釉后的坯体进行高温处理的步骤,本发明通过创新,对钧瓷盘内表面的烧制工艺进行优化设计,使其表面形成一层凸起纹路,凸起纹路与各种图案以及釉料的色彩相结合,使其制备出来的钧瓷盘外观上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瓷工艺品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凸起纹路的钧瓷工艺盘的烧制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瓷工艺品主要有钧瓷、汝瓷和牡丹瓷三种,牡丹瓷的优点在于以牡丹自然状物为主要题材,将牡丹花的立体造型制作与瓷器之上,是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与牡丹文化有机融合的创意成果,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工艺研究、艺术审美和收藏馈赠价值。而汝瓷和钧瓷同样具有自己的优点,钧瓷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 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 一体素净。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 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众所周知,钧瓷的制作工艺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其一、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然后制成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其二、成型制坯,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几种方法,之后将成型坯进行素烧;
其三、施釉,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其四、烧制成型,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也就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1300℃。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其五、出窑,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
上述工艺步骤为历代的钧瓷大师摸索所获得,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教科书式的经典,但申请人认为,对于钧瓷盘,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胎坯薄而施釉面积广,常规的施釉方式经常会带来内表面釉料附着较多且均匀性较差,其次考虑到盘型坯内表面和外周面呈现出不同的观赏价值,且主要以盘型坯内表面作为主要的观赏面,其余外周面均作为辅助,如此以来,按照常规的操作步骤,仅仅使素胎外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这样并不能带来较好的观赏效果,因此,申请人认为,既然内表面作为主要部分,那么内盘表面的施加不同的图案则会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因此,申请人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出一种应用于盘型坯的凸起纹路的烧制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带有凸起纹路的钧瓷工艺盘的烧制工艺,本发明通过对钧瓷盘内凸起纹路的烧制工艺进行优化,使其制备出来的钧瓷盘外观上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凸起纹路的钧瓷工艺盘的烧制工艺,包括:将配置好的瓷泥制成盘型坯体的步骤;将盘型坯体上制备凸起纹路的步骤;将带有凸起纹路盘型坯体进行素烧的步骤;将素烧后的坯体施釉的步骤;将施釉后的坯体进行高温处理的步骤; 所述的将施釉后的坯体进行高温处理的步骤,具体操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禹州市华龙钧窑有限公司,未经禹州市华龙钧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74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