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震后废墟生命救援气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7764.3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0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何振军;王振伟;张晓洁;李昊文;张学生;金应锡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B3/00 | 分类号: | A62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墟 生命 救援 气囊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应急救援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震后废墟生命救援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为由气囊和充气泵及其附属夹具所组成,气囊是由碳纤维布和柔弹性高强纤维筋所组成的可折叠膨胀性柔弹性气囊;把气囊置入营救所需支撑空间后,通过夹具把气囊进气口与气泵插管密闭连接起来,打开气泵电源开关,使气囊直至充气到能够营救被困人员所需支撑空间为止,此时关闭气泵电源开关,在气囊内空气压力作用下,单向进气截止阀关闭;当废墟空间内的被困人员获救后,打开气囊压力泄气阀,使气囊恢复最初的瘪空状态,可解决地震后处于救援内部空间不规则和狭小以及无良好的受力支护点救援空间中的被困人员营救问题;可应用于地震后营救废墟中被困人员的生命救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应急救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震后废墟生命救援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强震对地表及其建筑物都造成巨大的破坏,震区内各种危楼摇摇欲坠,建筑坍塌堆积如山,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钢筋裸露,结构复杂。在救援的不同阶段,必须要把握好“静、轻、慢、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充分利用切实可行的高效救援工具及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才能在余震、风雨、昼夜温差、救援扰动荷载等多种不利工作条件下,在黄金72小时抢救时间内将被埋压人员快速、安全地从震后废墟中救出来,同时也能保证搜救人员的安全性。如何保证生命救援通道的安全稳定性,以及如何高效地提升生命救援动态效率是废墟生命救援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但实现上述救援目标,其前提之一是:要有高效安全的救援工具。目前现有救援工具对于救援内部空间不规则和狭小以及无良好的受力支护点时,无相应良好的救援工具;用现有救援工具一是无法更好地实现救援,二是容易造成被埋压人员和搜救人员的二次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应用于地震后废墟营救被压埋人员,特别适于营救处于救援内部空间不规则和狭小以及无良好的受力支护点之中被困人员的生命救援气囊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气囊装置为由可折叠碳纤维改性增强膨胀气囊及其附属充气泵所组成的震后废墟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由碳纤维布与柔弹性高强纤维筋所组成的可折叠性柔弹性膨胀气囊;把可折叠碳纤维改性增强气囊放入到营救所需支撑空间后,通过气泵提手把气泵置于气囊进气口旁边,再通过气囊与气泵插管间夹具把气囊进气口与气泵插管密闭连接起来,然后把气泵电源线与外部电源相连,并打开气泵的电源开关,使气囊内充满空气,直至充气到能够营救被困人员所需支撑空间为止;从而快速高效地营救震灾后被困人员。
所述碳纤维改性增强气囊壁厚随充气膨胀所能支撑的压力增大而增厚,其尺寸大小也随充气膨胀所能支撑的空间增大而增大,其充气膨胀所能支撑的空间与压力,根据不同设计型号来确定。
所述柔弹性高强纤维筋之间布置角度为非直角,且其单位面积上布置密度随充气膨胀所能支撑的压力增大而增大。
所述气泵插管上带有单向进气截止阀,并有气囊压力泄气阀。
所述其气囊进气口与气泵插管间夹具由两个半环体所组成,通过带有预紧功能螺栓连接成一体;内环材质为软橡胶,外环材质为不锈高强钢,增加两者间连接密闭性,防止高压气体泄漏。
所述气泵外形为圆柱体,其尺寸大小根据不同设计型号来确定,便于进入营救被困人员的各种狭小废墟现场空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结构不但工艺简单,制作简便,可根据不同的震后埋压空间结构尺寸大小,制作不同型号尺寸的震后废墟救援碳纤维改性增强气囊及其附属装置,当然在实际地震发生后,在废墟中营救被困人员时,可采用多个救援碳纤维改性增强气囊同时使用,才可以安全高效地营救被困人员。可解决由于救援内部空间不规则及无良好的受力支撑点时,快速有效地营救震灾后被困人员的支护救援任务问题。可应用于震后被困人员处于救援内部空间不规则及无良好的受力支撑点的支护救援任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气囊装置的立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业大学,未经北方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77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