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列车完整性检测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05305.5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90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程佳佳;汪涛;纳吉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5/02 | 分类号: | B61L25/02;B61L25/04;B61L27/53;B61L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0070 上海市静安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rfid 技术 列车 完整性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列车完整性检测装置及方法,所述的装置包括RFID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和列车完整性检测系统;地面轨道上或轨旁上安装的RFID读写器读取列车车头和车尾的RFID电子标签后通过自身的通信单元将读取的信息发送给机车的列车完整性检测系统;所述的列车完整性检测系统根据保存的RFID电子标签对应的列车车头及车尾车厢,结合接收到的同列列车车头和车尾的RFID电子标签发送的间隔时间,及列车的当前速度和位移来计算列车长度,从而计算出列车的完整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列车完整性检测装置及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列车完整性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列车的完整性检测是指列车运行过程中利用各种设备来检测列车的完整性,即检测列车有无脱钩抛车现象。如果发生列车脱钩抛车的情况,在现有区间轨道电路基础上无法判断出有无列车出现脱钩情况,这样列控系统势必还会允许后续其它列车继续向前运行,从而存在发生列车追尾等严重事故,因此列车的完整性的判断对车载ATP控车有着重要的作用。现有列车完整性检查主要采用方式的技术主要有:
a)列车尾部安装风压监测设备和无线通信设备,通过实时监测风管风压来完成列车完整性检查;
b)在轨旁安装轨计轴设备,通过检查两个计轴设备列车通过车轮的数量来实现列车完整性检查;
c)通过卫星导航和惯性导航设备,通过实时检测列车车长和速度变化实现列车完整性检查;
d)通过综合应用卫星导航定位,同时结合列尾风压设备,实时检测列车车长和风压变化实现列车完整性检查。
目前,这几种检测列车完整性的技术主要采用在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列尾装置)或在轨旁安装计轴设备来完成。一般列尾装置由安装在列车尾部的主机和司机室内的控制盒两部分组成,能实时检测列车尾部风管的风压,并将风压信息实时地反馈至控制盒。但是,列尾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既有或新增的列车无线调度电话(无线列调),没有为控制盒预留接口,安装困难;无线列调的工作频率使用不当,造成枢纽内列尾装置的主机与无线列调间相互干扰,影响列车运行;列尾装置对风压的检测频率低,无法保证列车完整性检测的实时性。而通过在轨旁安装计轴设备,通过计算列车通过的车轮数量来检测列车完整性,也存在着计轴设备故障率高,维护保养困难,费用高等问题;此外目前比较流行的采用卫星导航定位和惯导技术来检测列车完整性由收到卫星导航定位存在盲区、准确性无法保证达到100%等问题。特别是针对目前一些地方货运铁路,存在货运列于列车编组不固定,如果按常规安装列尾装置,需专门增加相应人员来完成列尾装置的安装以及列车风管与列尾装置的接口安装,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专门培训和设置相关人员来完成,势必会导致用户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列车完整性检测装置及方法,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列车完整性检测装置,包括RFID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和列车完整性检测系统;
地面轨道或轨旁上安装的RFID读写器读取列车车头和车尾的RFID电子标签后通过自身的通信单元将读取的信息发送给机车的列车完整性检测系统;
所述的列车完整性检测系统根据保存的RFID电子标签对应的列车车头及车尾车厢,结合接收到的同列列车车头和车尾的RFID电子标签发送的间隔时间,及列车的当前速度和位移来计算列车长度,从而计算出列车的完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未经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53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