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应力整束穿束台车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08688.1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8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魏锡泽;孟冉;刘立军;刘朝晖;李永梅;薛洪发;曹俊;党士奇;蔡慧;郭路国;张海峰;穆朝华;李彦胜;富华;甄志超;邢林林;周伊;刘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高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3/02 | 分类号: | B28B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222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整束穿束 台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应力整束穿束台车,属于预应力施工技术领域。其包括车体、剪叉式升降台以及穿束机头;穿束机头包括竖架、上压轮组和下压轮组,上压轮组和下压轮组之间保持平行,并通过平面连杆机构进行约束;每一压轮均连接有同轴的同步传动齿轮,相互对应的上、下压轮的同步传动齿轮相互啮合;竖架上设有电机以及用于带动上压轮组运动的推杆,电机通过链条传动机构为下压轮传动。本发明将用于为下压轮传动的电机设于竖架上,从而腾出了机头底部的空间,使机头能够方便地承载在剪叉式升降台上。同时,采用剪叉式升降台可简化设备的整体结构,使其移动更加便捷,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应力整束穿束台车,属于预应力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混凝土预制桥梁的承载能力是由穿在预留孔中的通过精确控制的张拉工艺钢绞线来控制的,所以每片预制梁所配置的钢绞线数量是根据所承受的总负荷精确计算得来。对于钢绞线的穿索工艺,我国制梁场在前期都是采用的“集束穿索工艺”,每根钢绞线都是预先定尺、排列整齐、捆扎成束;然后用卷扬机牵引穿入预留孔,由于不存在无序缠绕,所以张拉时每根钢绞线受力基本均匀,整架梁体就能达到最佳的承载能力。但是“制束”、“穿束”作业都是用手工完成的,是一个相当耗费人力的工序。
后来应运而生的“单根穿索工艺”,由于其效率几倍于“集束穿索工艺”,而且单根穿索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迅速普及到全国所有的预制梁场。该工艺严重的隐患是:由于钢绞线外表的“螺旋线”和预留孔“双曲线”下垂弧度的叠加影响,迫使单根钢绞线在穿入过程中生发不可预知的“无序缠绕”,钢绞线是由七根钢丝绞合在一起的钢缆,所以钢绞线的外径实际就是螺距较长的螺旋线,单根穿索工艺在实际操作中,随着穿入预留孔的钢绞线逐步增加而发生拥挤的时候,这些螺旋线就像枪膛里的来福线一样,挤压后穿入的钢绞线旋转、缠绕,这样无疑就会增加整束钢绞线的包络外径,但是梁体预留孔径是固定不变的,当预留孔出现S弯或者各种不利因素偶遇叠加的时候,就会极大地增加钢绞线的输送阻力,为了能强行穿入最后几根钢绞线,只有再加大输送力,这种强大的输送力加上旋转,钢绞线会顺着螺旋线斜向钻透梁体的水泥层,造成钢绞线从梁体中间向外钻出、或从相邻预留孔中向内钻出的现象。
当发生上述情况时,无法穿入最后一根钢绞线的时候,操作者就会选择缩回钻出的部分,然后在另一端再强行穿入一根钢绞线,由于受到预留孔内已穿钢绞线的挤压,往往造成最后一根钢绞线不能完全穿入,往往操作者选择能穿多深就穿多深,然后切断做假凑数,这是从外部很难发现的舞弊行为,会对整
条路线带来潜在的隐患。
另外除了上述情况外,钢绞线的无序缠绕,造成穿入的钢绞线长短不一,根据手册65Mn合金钢材质的钢绞线,其弹性模量E高达200以上,在将多股弹性模量较高的65Mn钢绞线绞合的两端固定在一起的情况下,施加弹性变形的临界拉力,出现较短钢绞线受力大、较长钢绞线受力小、甚至完全不受力的情况。
另单根穿索工艺的速度很快,民工用手动截断的长度很难控制,为了稳妥宁长勿短,梁体两端钢绞线都会设置1米左右的余量,按钢绞线每端浪费0.5米计算,每片梁有几百根钢绞线、整条线路有几千片桥梁的钢绞线,这个浪费真的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申请号为CN201921354175.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桥梁预应力整束钢绞线穿束设备,该设备有效地实现了高质量的整束穿束。但是,其采用门架和电葫芦进行升降,结构笨重,使用不便,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预应力整束穿束台车,其具有更简单的升降结构,移动便捷,使用更加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高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北高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86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