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灭弧室的外壳及真空灭弧室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2663.5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4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钊;赵芳帅;刘世柏;薛从军;李锟;刘心悦;亓春伟;齐大翠;王宇浩;刘畅;姚新伟;李仁峰;刘晶晶;郑乐乐;海竣超;李相兵;苏文豪;郭润涛;白丽娜;孙宇;陈高攀;霍然;汪宁;王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平高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2 | 分类号: | H01H33/662;H01H33/664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胡晓东 |
地址: | 300304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灭弧室 外壳 | ||
1.真空灭弧室的外壳(10),用于围成真空腔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0)包括:
外壳主体(11),所述外壳主体(11)为筒状结构,由陶瓷材质制成;
陶瓷屏蔽筒(12),设置在外壳主体(11)的内部,其轴向中部为主体连接部分(13),主体连接部分(13)与外壳主体(11)连为一体;
陶瓷屏蔽筒(12)还包括端部部分(14),端部部分(14)位于主体连接部分(13)的轴向两侧,所述端部部分(14)的外周面与外壳主体(1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隔(20);
所述陶瓷屏蔽筒(12)位于外壳主体(11)的轴向中部,用于在使用时包围在动触头(45)和静触头(34)的结合处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灭弧室的外壳(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屏蔽筒(12)与外壳主体(11)的连接部分在间隔(20)的内端形成半圆弧形底部(2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灭弧室的外壳(10),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0)的轴向上,所述陶瓷屏蔽筒(12)与外壳主体(11)之间相连部分的尺寸大于陶瓷屏蔽筒(12)整体尺寸的1/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灭弧室的外壳(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屏蔽筒(12)的内壁面在陶瓷屏蔽筒(12)轴向上为平直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灭弧室的外壳(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屏蔽筒(12)的内壁面与端面之间设有倒角,并且/或者,所述陶瓷屏蔽筒(12)的外周面与端面之间设有倒角。
6.真空灭弧室,包括:
外壳(10),外壳(10)上装配有动触头(45)和静触头(34);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包括:
外壳主体(11),所述外壳主体(11)为筒状结构,由陶瓷材质制成;
陶瓷屏蔽筒(12),设置在外壳主体(11)的内部,其轴向中部为主体连接部分(13),主体连接部分(13)与外壳主体(11)连为一体;
陶瓷屏蔽筒(12)还包括端部部分(14),端部部分(14)位于主体连接部分(13)的轴向两侧,所述端部部分(14)的外周面与外壳主体(1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隔(20);
所述陶瓷屏蔽筒(12)位于外壳主体(11)的轴向中部,包围在动触头(45)和静触头(34)的结合处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屏蔽筒(12)与外壳主体(11)的连接部分在间隔(20)的内端形成半圆弧形底部(21)。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0)的轴向上,所述陶瓷屏蔽筒(12)与外壳主体(11)之间相连部分的尺寸大于陶瓷屏蔽筒(12)整体尺寸的1/3。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屏蔽筒(12)的内壁面在陶瓷屏蔽筒(12)轴向上为平直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屏蔽筒(12)的内壁面与端面之间设有倒角,并且/或者,所述陶瓷屏蔽筒(12)的外周面与端面之间设有倒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平高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平高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266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