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程车辆疲劳驾驶干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5414.1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0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作舟;崔锴;王亚军;李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陕西镇安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B60W40/08;B60W50/14;B60W50/16;B60N2/90;B60W40/09;B60T7/12;A61B5/024;A61B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程 车辆 疲劳 驾驶 干预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程车辆疲劳驾驶干预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ECU数据处理模块、ECU控制模块、电源模块、报警模块、自动预警器、振动干预电机、自动刹车模块。发明能够较好的消除驾驶人个体差异性对疲劳驾驶检测和识别的影响,精确度较高、准确性较好。另外,根据疲劳驾驶程度的不同,自动预警器和振动干预电机会分别进行不同级别的语音提醒和振动干预,当疲劳驾驶状态解除后停止提醒和干预;当疲劳驾驶人在同一转向角度停留时间过长时,会直接启动自动刹车模块,从而降低疲劳驾驶带来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疲劳驾驶预警干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程车辆疲劳驾驶干预系统。
背景技术
大型施工现场,工程车的使用率极高,大部分工程都需要夜间施工,其驾驶人员的疲劳驾驶已经成为了众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了多种疲劳预警设备,主要通过生理检测、人脸识别、佩戴感应手环或头盔来完成疲劳状态检测,其准确度和精确度不高,使用佩戴不方便。大部分的疲劳预警设备只能实现提醒作用,在施工现场,噪音巨大,一般的提醒对驾驶员根本不起作用,对疲劳驾驶人不能进行干预,同样会造成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车辆疲劳驾驶干预系统,已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程车辆疲劳驾驶干预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ECU数据处理模块、ECU控制模块、电源模块、报警模块、自动预警器、振动干预电机、自动刹车模块、开关、显示器;数据采集模块、ECU数据处理模块和ECU控制模块形成电子控制单元ECU;数据采集模块输入端口接入转向盘握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喇叭按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心率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测距传感器、行车记录仪和GPS,数据采集模块输出端与ECU数据处理模块输入端相连接;ECU数据处理模块进行疲劳识别判断并将信号发送给ECU控制模块,ECU控制模块连接有自动预警器、振动干预电机、自动刹车模块;报警模块连接ECU控制模块、显示器和开关,用于诊断ECU的故障并把故障码传递给显示器,同时启动开关;电源模块连接报警模块和电子控制单元ECU。
进一步的,转向盘握力传感器装在转向盘表面,用于检测驾驶人握力情况;触觉传感器装在转向盘表面,用于检测驾驶人单次脱离转向盘的时间和单位时间脱离转向盘的次数;喇叭按键传感器安装在喇叭按键处,用于检测单位时间按键次数;速度传感器安装在油门踏板上,用于检测车辆行驶瞬时速度;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车体中心位置处,用于检测车辆的瞬时侧向及纵向加速度;心率传感器安装在驾驶人座椅下,用于检测驾驶人心率情况;声音传感器安装在驾驶人座椅下,用于检测驾驶人音色;测距传感器安装在车辆前保险杠上,用于检测车辆与前方车辆距离;行车记录仪和GPS安装在前挡风玻璃处,用于检测车辆偏离车道距离。
进一步的,ECU数据处理模块由ECU的比较器和数据存储器组成。
进一步的,自动预警器包括一级和二级语音提醒。
进一步的,振动干预电机安装在驾驶座椅下,包括一级和二级振动干预。
进一步的,报警模块包括报警器、故障码存储库和触发电路。
进一步的,开关与报警模块的触发电路连接,开关安装于驾驶座椅处。
进一步的,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有转角计时器,实现计时功能。
进一步的,ECU控制模块与自动预警器之间设置有继电器,ECU控制模块与振动干预电机之间设置有延时继电器。
进一步的,一种工程车辆疲劳驾驶干预系统的干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陕西镇安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陕西镇安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54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