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重组荧光蛋白探针的致病性弧菌多重快速检测体系和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335656.0 申请日: 2020-11-25
公开(公告)号: CN112322762A 公开(公告)日: 2021-02-05
发明(设计)人: 陈华新;姜鹏;赵瑾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Q1/689 分类号: C12Q1/689;C12Q1/04;C12Q1/686;C12N15/11;C12R1/63
代理公司: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代理人: 李颖
地址: 266071 ***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重组 荧光 蛋白 探针 致病性 弧菌 多重 快速 检测 体系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属于生物技术中重组荧光蛋白应用于病原菌检测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重组荧光蛋白探针对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溶藻弧菌和创伤弧菌等致病性弧菌的多重快速检测体系和方法。本发明以重组荧光蛋白为荧光标记物,通过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核苷酸探针,建立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实现致病菌的多重快速检测,检测灵敏度到50‑100CFU/mL,相对于现有生化检测方法,本发明具有检测速度快、实现多重检测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中重组荧光蛋白应用于病原菌检测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重组荧光蛋白探针对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溶藻弧菌和创伤弧菌等致病性弧菌的多重快速检测体系和方法。

背景技术

弧菌是弧菌科弧菌属中的一种菌体短小,形状弯曲呈弧形,长0.8-3μm、宽0.5-1.5μm的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分布在海水或这入海口附近,寄生在海产品中,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小的麻烦。迄今为止发现的弧菌属共有91种,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有14种,其中以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等危害最大。

副溶血弧菌广泛存在于河口、海洋和沿海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人类食用处理不当的海产品后发生急性肠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藤井于1950年在日本爆发大规模疫情后首先发现副溶血弧菌能够成为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该次食源性疾病爆发记录了由副溶血弧菌感染而引发的272例疾病。而在极少数情况下,副溶血弧菌可引起伤口感染、耳部感染或败血症,情况严重的有可能会危及生命。霍乱弧菌是人类霍乱的病原菌,其广泛分布在近海海域、入海口、河流以及虾贝等海产品中,是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病原菌,其不仅被世界出入境列为检疫A类传染病,其在我国也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可见各国对该菌的重视程度。如果感染霍乱弧菌,轻则机体出现呕吐腹泻,重则出现严重失水而导致死亡。创伤弧菌是海产品和人创口感染的一种弧菌,曾经也被将称为嗜盐性弧菌、海水弧菌等名称,创伤弧菌的形状弯曲,逗点状或者杆状,细菌外有鞭毛存在,所以其运动型比较活泼,具有荚膜,带有荚膜的创伤弧菌具有高毒性。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是经过创口进行感染的,创伤弧菌对人们的威胁不在于其能够引起人们腹泻,而是在与其能够引起蜂窝织炎和败血症,人如果被创伤弧菌感染,短时间内只会引起创口出现炎症,引起化脓,但是如果感染的创伤弧菌进入了血液中,就会引败血症,败血症引发之后其致死率达到55%以上。溶藻弧菌广泛分部在海水中,对温度和生活环境中的盐离子浓度要求比较高,是海水中存在的数量最多的弧菌。溶藻弧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温度在25-35℃的环境中容易造成流行性腹泻等症状,也有可能引起中耳炎、败血症等疾病。

当前,我国采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4789.7-2013)中,关于弧菌的检验,是采用细菌培养和生物化学检验的方法,定性鉴定需要约8-18小时,定量鉴定需要约4-5天。2019年刚刚颁布的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中,关于水生动物体内副溶血弧菌的检测采取的是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整个流程可在24小时内完成。上述检测方法不仅耗时长,而且检测通量低,难以满足高通量快速检测的要求。

建立一种快速、高通量的致病性弧菌检测新方法对致病性的有效防控、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和人类的健康极为重要。液相芯片技术是一项独特的集流式技术、荧光微球、激光、数字信号处理和传统化学技术为一体的新型高通量检测技术。该技术以分布于液相体系中的微球为反应载体,综合了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及芯片检测技术二者的优点,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仅需少量样本即可同时检测同一样本中多个不同的目的分子,同时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是继基因芯片、蛋白芯片之后的新一代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平台。近年来,随着液相芯片技术的逐渐成熟,已应用于科研和多个分子生物学诊断实验室,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但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体系中,需要使用天然的藻红蛋白对抗体或核苷酸分子进行标记,天然藻红蛋白提取步骤多、过程复杂,分离纯化成本高;藻红蛋白还需要与链霉亲和素分子共价交联,才能够用于检测,因此天然的藻红蛋白荧光试剂成本很高;此外,天然藻红蛋白的分子量很大(240kDa),与生物素化的核苷酸片段结合时会产生空间位阻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液相芯片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56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