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水面船滑道的水下航行器动态回收舱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5684.2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7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高剑;王鹏;潘光;张福斌;张立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35/00 | 分类号: | B63B35/0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陈星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水面 滑道 水下 航行 动态 回收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适用于水面船滑道的水下航行器动态回收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舱体(7)、外部舱体、导引模块、动力模块、拖曳模块、控制室(13)和固定模块(5);
所述拖曳模块包括零浮力缆(1)和防撞壳(2);所述零浮力缆(1)用于连接水面船与回收舱,实现水面船与回收舱之间的电力以及控制信号的实时传输,以及拖拽回收舱;
所述控制室(13)处于防撞壳(2)与连接板(3)之间的水密舱体内;防撞壳(2)、控制室(13)和连接板(3)形成了回收舱的拖曳段;
在拖曳段之后为回收舱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具有用于容纳水下航行器的内部舱体(7)以及支撑保护内部舱体(7)的外部舱体;
在回收舱中间段的外部舱体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模块(5),当水下航行器在内部舱体(7)中处于到位状态时,固定模块(5)的安装位置对应水下航行器辅推段的自锁孔位置,所述固定模块(5)能够受控制室(13)控制,穿过内部舱体(7)壁面,与水下航行器辅推段的自锁孔配合实现水下航行器的锁定与释放;
在中间段之后为回收舱的导引段,导引段中具有导引模块,所述导引模块包括声学导引信标(10)、水下导引灯(9)、弧形导引杆(12)以及“Y”型导引叉(17);
所述声学导引信标(10)用于回收舱对水下航行器的远距离精确导引,所述水下导引灯(9)用于回收舱对水下航行器的近距离导引,所述弧形导引杆(12)以及“Y”型导引叉(17)用于将水下航行器导引驶入内部舱体(7)中;
所述动力模块包括主推进器(6)、辅助推进器(14)和垂向推进器(11);在导引段安装至少两个垂向推进器(11);在拖拽段外侧安装侧向辅助推进器(14);在中间段安装至少两个主推进器(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水面船滑道的水下航行器动态回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零浮力缆(1)由承重缆,电力缆、信号缆以及浮力材料合并而成为一根零浮力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水面船滑道的水下航行器动态回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舱体包括连接板(3)、外部连接杆(8)以及两段环形筒;两段环形筒分别处于外部舱体的轴向两端,外部连接杆(8)沿周向均匀分布,焊接固定在两段环形筒之间,并且外部连接杆(8)一端与连接板(3)焊接固定,外部连接杆(8)与内部舱体(7)之间通过内外舱支撑杆(4)进行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水面船滑道的水下航行器动态回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块(5)包括水下电机(18)、减速器(19)和“V”型锥(20);水下电机(18)受控制室(13)控制实现正反转,进而通过减速器(19)控制“V”型锥(20)穿过内部舱体(7)壁面的通孔,从水下航行器辅推段自锁孔中上升或下降,达到释放或锁定水下航行器的目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适用于水面船滑道的水下航行器动态回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学导引信标(10)、弧形导引杆(12)以及“Y”型导引叉(17)均安装在外部舱体后端环形筒中,水下导引灯(9)安装在外部连接杆(8)的后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一种适用于水面船滑道的水下航行器动态回收舱,其特征在于:回收舱在对水下航行器进行远距离精确导引时,利用声学导引信标(10)不间断发射声波,远距离的水下航行器通过应答器获知回收舱舱体位置并返航。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一种适用于水面船滑道的水下航行器动态回收舱,其特征在于:回收舱在对水下航行器进行近距离导引时,水下导引灯(9)开启,水下航行器通过头部摄像头搜寻识别水下导引灯并进一步逼近舱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一种适用于水面船滑道的水下航行器动态回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Y”型导引叉用于对水下航行器回收过程进行校正:当水下航行器驶至回收舱导引段时,水下航行器上的校正杆进入“Y”型导引叉开口处,水下航行器前进过程中,“Y”型导引叉开口逐渐减小,水下航行器进仓姿态逐渐得到校正,待校正杆卡入“Y”型导引叉“一”字卡槽,水下航行器回收姿态完全得到校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568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