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沉积微相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8616.1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5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张福顺;孔强夫;胡瀚文;汲生珍;韩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50 | 分类号: | G01V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积 相识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介质 | ||
公开了一种沉积微相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可以包括:确定敏感测井曲线;根据敏感测井曲线,确定最优测井固有模态函数;针对井旁地震道的地震数据进行经验模态分解,获得多组地震数据固有模态函数,进而确定最优地震数据固有模态函数;根据最优地震数据固有模态函数,在目的层地震数据体中识别沉积微相。本发明将地震和测井的信息有效结合,根据井点沉积微相敏感测井曲线特征,识别沉积微相,通过测井资料约束地震反演,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分辨率,能有效识别目的层段平面沉积微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沉积微相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沉积微相识别工作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基础。传统沉积微相分析一般基于地质工作者个人经验进行大量人工识别,可重复操作性较差,工作效率较低,难以客观地刻画沉积微相。
近些年,常规平面沉积微相的研究一般是单一利用测井相、地震相进行沉积微相分析。测井相是通过研究测井曲线的变化组合可以去定义相应的相带,从而确定对应的沉积微相。例如采用小波分析技术建立精准的地层格架,同时联合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技术,研究了丰富川油田的测井相及沉积微相;对反映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方向概率密度函数进行小波分析,使沉积微相信息从高维特征空间被映射到由少数几个低频小波描述子组成低维特征向量空间,使不同沉积微相间差异信息得到放大突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分形几何等模式识别数学方法,遵循地质家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测井资料沉积微相解释方法研究;针对目前沉积微相自动识别模型和算法存在的某些不适应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BP算法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与Bayes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埕岛油田馆上段地层的测井—沉积微相数值模型;将常规测井资料及其解释成果中的地质资料同岩心资料相结合,分别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独立分量分析(ICA)提取反映沉积微相变化的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沉积微相的判别模型,根据该模型对未取心井段的沉积微相进行自动识别。地震相指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在地震振幅、相位、连续性及反射特征组合中的综合响应。
随着引入“地震沉积学”概念,地震资料在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湖底扇等沉积体系的砂体识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为提高储层沉积微相的预测精度,提出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的基于波形相对变化的波形-微相定量表征综合解释技术;利用贝叶斯判别法建立多种地震属性与沉积微相关系,定量预测河道微相;采用地震微相聚类分析、地震沿层相干分析、地震属性信息优化、神经网络地震波形分类、全三维储集层特征反演等多种地球物理技术,进行大港滩海探区地震微相分析和沉积微相划分。
当前,国内外在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井震结合研究沉积微相领域发展迅速。例如借助三维地震数据在密井网区充分实现井震结合,把地震属性合理地转换为沉积参数,以便更好地再现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展布;采用井震结合方法,将地震信息转换成沉积参数,从而建立河流相沉积模式对相控随机建模进行有效约束;针对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总结出一套“单井定带,属性波形综合定边,分频验证,模式约束微相成图”方法。
然而,无论是单一利用测井还是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微相分析,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测井资料短期旋回内井间对比难度大,且难以控制区域平面的沉积相带。地震资料对于开展区域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且基于三维地震工区内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目前已较为成熟,但是在面积相对庞大的二维地震工区,由于其纵横向分辨率小于目标体,前人只能做到沉积亚相。井震结合一般要在井网密度大的三维地震工区内实施,不适应于二维工区。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基于升尺度频率耦合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86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