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源模组及包括该光源模组的照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42042.5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0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贤;范晓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源 模组 包括 照明 装置 | ||
一种光源模组包括蓝光发生部、青光发生部、黄绿光发生部、红光发生部,所述红光发生部包括第一附加发光体和第二附加发光体,所述第一附加发光体发出的光形成红光区内的主发射峰,所述第二附加发光体发出的光形成红光区内的次发射峰,所述次发射峰的光谱强度为所述主发射峰的光谱强度的30.0~80.0%,所述光源模组的发射光为色温在3000K~6000K的白光,CIE1931色空间上,与黑体轨迹BBL的距离duv=‑0.007~0.007。本发明所提供的光源模组针对预防近视的特殊需求,专门优化了光谱分布,加入了窄带红光荧光粉,改变红光区特定区域的能量分布。在本申请光源模组及灯具提供的光环境下工作、生活、学习,可以缓解视疲劳,进而预防近视的发生以及延缓近视的进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模组及包括该光源模组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深入,近视的发病率也呈快速发展趋势。十年前,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近视人数远高于我国,然而,2018年卫生部、教育部的联合调查显示,我国学生近视发病人数已居世界首位。近视是由于眼轴发生变化,使外界的平行光线进入眼球后,不能聚焦到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之前,这样就不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所形成的。目前,近视控制,主要通过佩戴框架眼镜、角膜塑形术等医学手段进行,为儿童及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及困扰。预防近视的手段也比较单一,即进行户外活动。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左右,已被证实能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然而,由于青少年课业负担过重,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可行性不高。
灵长类动物研究发现,长波长红光照明可能会通过创建与近视散焦相关的信号来防止由形觉剥夺或远视散焦产生的轴向伸长,从而预防近视或延缓近视发生。在一项长波长红光的研究发现,该波长的红光光照能使视网膜中多巴胺含量增多,抑制了近视导致的眼轴增加。同时,红光促进了脉络膜血液循环,改善了视网膜和巩膜的血供。在一项针对264名近视儿童的研究中发现,3个月的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无视网膜损害,且可以停止学龄儿童近视的进展。
目前市场上的白光LED还没有针对缓解视疲劳和预防近视以及延缓近视发展而进行专业的光谱设计。而上述这些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是否可以通过提供一种特殊的照明光源,配合上述研究成果获得避免近视的产生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寻找一种可以缓解视疲劳和预防近视以及延缓近视发展的光源模组及包括该光源模组的照明装置。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功能,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蓝光发生部,发出峰值波长位于蓝光区430~470nm的第一颜色光;
青光发生部,发出峰值波长位于青光区470~510nm的第二颜色光;
黄绿光发生部,发出峰值波长位于黄绿光区510~600nm的第三颜色光;
红光发生部,发出峰值波长位于红光区600~780nm的第四颜色光,所述红光发生部包括第一附加发光体和第二附加发光体,所述第一附加发光体被布置为接收所述蓝光发生部所发射的部分光线,并将其转换为峰值波长位于630~690nm的光形成红光区内的主发射峰,所述第二附加发光体被布置为接收所述蓝光发生部所发射的部分光线,并将其转换为峰值波长位于610~640nm的光形成红光区内的次发射峰,所述次发射峰的光谱强度为所述主发射峰的光谱强度的30.0~80.0%,
所述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光、第三颜色光和第四颜色光混合形成所述光源模组的发射光,所述发射光为色温在3000K~6000K的白光,所述发射光在CIE1931色空间上,与黑体轨迹BBL的距离duv= -0.007~0.007。
优选地,所述主发射峰的半宽度不大于3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未经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20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