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静态平衡力矩自适应补偿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46225.4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10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夏亮;曹祥;谭先锋;赵晓兀;李琦;兰东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P21/14 | 分类号: | H02P21/14;H02P21/18;H02P2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尉保芳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态 平衡 力矩 自适应 补偿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态平衡力矩自适应补偿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从目标伺服的电机中获得原始反馈力矩值;对所述原始反馈力矩值进行第一次限幅处理,得到反馈力矩值;判断所述反馈力矩值的目标伺服是否断使能,根据判断结果得到静态平衡力矩自适应补偿值;对所述自适应补偿值进行第二次限幅处理,得到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本发明能够在伺服使能瞬间给出一个大小、方向准确的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降低了对上位控制器的要求,不会造成硬件成本的增加,同时避免或者减弱了点头现象,在实际的生产中具有了现实研究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工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态平衡力矩自适应补偿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经济转型的契机对我国工业产业链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进行集约化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提高人力、资金、机械的使用效率。伺服系统是用来精确跟随和复制某一机械的反馈技术,是工业自动化必定应用的技术。这就要求伺服系统必须要具有高速、高精、高响应、高刚性的性能。整体来说,伺服驱动器是一种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必然存在一个响应是否及时的问题。以六关节工业机器人为例,存在至少一个克服重力做功的关节。给机工业器人的伺服驱动器使能时,由于受反馈控制理论的限制,伺服驱动器响应只能做到尽可能的提高,而无法做到及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关节,在重力的作用下,使能瞬间必然会出现点头现象。
目前为了避免点头现象的出现,或者减弱点头现象,就是在伺服驱动器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在伺服驱动器电流环前端,加入一个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iqCom,如图3所示,作为前馈控制,提高伺服驱动器的响应,以此抵消重力在伺服使能瞬间带来的点头现象影响,从而避免或者减弱点头现象。商用伺服驱动器为了避免或者减弱点头现象,一些使用的方法是,给一个大小、方向固定的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iqCom,来作为力矩前馈值,进行补偿;另一些使用的方法是,在上位控制器中做动力学,将动力学处理得到的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iqCom,通过总线的方式发送给伺服驱动器,以此来避免或者减弱点头现象。但前者补偿的是一个大小、方向固定的力矩补偿值,以六关节工业机器人为例,机器人姿态改变后,伺服断使能后又重新伺服使能时,轴所受重力大小和方向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但补偿的力矩值大小和方向却没有相应改变,在某些特殊位置时反而会加剧点头现象;后者实现的前提是,上位控制器必须要有动力学处理部分,这对上位控制器提出了要求,在市场上通性型不高。两种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iqCom的来源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静态平衡力矩自适应补偿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静态平衡力矩自适应补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从目标伺服的电机中获得原始反馈力矩值;
S2:对所述原始反馈力矩值进行第一次限幅处理,得到反馈力矩值;
S3:判断所述反馈力矩值的目标伺服是否断使能,根据判断结果得到静态平衡力矩自适应补偿值;
S4:对所述自适应补偿值进行第二次限幅处理,得到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原始反馈力矩值的第一次限幅处理得到反馈力矩值,判断反馈力矩值的目标伺服是否断使能,根据判断结果得到静态平衡力矩自适应补偿值,仅靠伺服驱动器自身性能即可完成静态平衡力矩的自适应补偿,对自适应补偿值的第二次限幅处理得到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并将静态平衡力矩自适应补偿值作为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能够在伺服使能瞬间给出一个大小、方向准确的静态平衡力矩补偿值,降低了对上位控制器的要求,不会造成硬件成本的增加,同时避免或者减弱了点头现象,在实际的生产中具有了现实研究意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步骤S2的过程包括:
S21:对所述原始反馈力矩值进行一阶低通滤波处理,得到滤波后的反馈力矩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未经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62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