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快航空器尾流耗散的地面干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47303.2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7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潘卫军;王昊;罗玉明;韩帅;何天剑;潘军成;殷浩然;张衡衡;郑思睿;练婧瑜;王玄;左青海;王润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潘卫军;王昊 |
主分类号: | B64F1/36 | 分类号: | B64F1/36;B64C23/06;G06F30/28;G06F119/14;G06F113/08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韩洋 |
地址: | 618307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快 航空器 耗散 地面 干预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快航空器尾流耗散的地面干预装置,包括平行排列的板线系统,通过无板线系统与该板线系统作用下的涡量矢量图对比可知,在板线的作用下,产生了明显的二次涡流,由于尾涡的切向气流受到阻挡、分割,干扰和抑制了尾涡的湍流动能,同时尾涡的下洗气流被阻滞在板线和地面之间,气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尾涡主涡变形,诱导分离出二次涡流,对主涡产生干涉拖拽作用,加剧涡的强度衰减和耗散,该板线系统能够加快尾涡耗散速度,减小尾流对后机的影响,从而缩减尾流间隔,提高机场容量及空域使用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器地面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加快航空器尾流耗散的地面干预装置。
背景技术
尾流是每架飞机产生的持续时间长的旋转气流。它们是由空气从机翼下方的高气压区向上方的低压区移动时,在翼尖上“滚动”而成的。这些强大的旋涡会对紧随其后的飞机产生严重影响,也会对地面结构造成损害。当航空器产生升力时,上下翼面的压力差会使气流由下翼面绕过翼尖流向上翼面,从而在翼尖形成一对反向旋转的旋涡,通常称之为尾涡,尾涡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称作尾流。尾流会对产生尾涡的航空器之后跟进的航空器的安全造成威胁。
国际民航组织(Inteal Civil Organization,ICAO)依据实际的运行经验和出于对运行安全性的考虑,制定了相对保守的尾流间隔标准,以牺牲空域容量为代价来增加飞行的运行安全性。然而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对空中交通容量的需求也在急剧的增加,相对保守的尾流间隔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场容量的增长,严重影响空域使用效率,造成局部空域拥堵。同时,如果在现有机场修建新跑道,居民区往往受到扩建的影响。在这种飞机安全性与机场容量的限制下,如何加快尾涡在地面的耗散速度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如何加快尾涡在地面的耗散速度的问题,提供一种加快航空器尾流耗散的地面干预装置;本地面干预装置包括平行排列的板线系统,该板线系统通过阻滞、反弹尾涡,削弱尾涡的湍流动能,破坏尾涡结构,诱导主涡分离出二次涡系,以达到加快航空器尾流耗散的作用,能够加快尾涡耗散速度,减小尾流对后机的影响,从而缩减尾流间隔,提高机场容量及空域使用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加快航空器尾流耗散的地面干预装置,包括用于设置在跑道入口延长线后的地面上的板线系统;
所述板线系统包括若干个沿跑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平行板1,所述平行板沿跑道长度方向设置。
本发明所提供的尾流耗散的地面干预装置包括用于设置在跑道入口延长线后的地面上的板线系统;所述板线系统包括若干个沿跑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平行板,所述平行板沿跑道长度方向设置;通过无板线系统与该板线系统作用下的涡量矢量图对比可知,在板线的作用下,产生了明显的二次涡流,由于尾涡的切向气流受到阻挡、分割,干扰和抑制了尾涡的湍流动能,同时尾涡的下洗气流被阻滞在板线和地面之间,气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尾涡主涡变形,诱导分离出二次涡流,对主涡产生干涉拖拽作用,加剧涡的强度衰减和耗散,该板线系统能够加快尾涡耗散速度,减小尾流对后机的影响,从而缩减尾流间隔,提高机场容量及空域使用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
优选的,上述加快航空器尾流耗散的地面干预装置中,所述平行板包括若干个板块单元,若干个板块单元可拆卸地连接。
本发明所提供的平行板由多个板块单元拼接而成,将平行板设置为由基础板块单元组成,可实现基础板块单元的任意组合拼接,具有便于装卸、易于调整平行板大小的优点。
优选的,上述加快航空器尾流耗散的地面干预装置中,相邻所述平行板之间的间距相同。
优选的,所述平行板个数为11,相邻所述平行板之间的间距为1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潘卫军;王昊,未经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潘卫军;王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73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生命体征监测的电加热干式潜水服
- 下一篇:气体比例阀和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