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接切削用非调质钢去应力退火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47440.6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1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高华耀;江宏亮;刘栋林;曹剑山;周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联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30 | 分类号: | C21D1/30;C21D6/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智造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2 | 代理人: | 陈佳佳 |
地址: | 21562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接 切削 用非调质钢去 应力 退火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钢材热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直接切削用非调质钢去应力退火工艺;步骤为:首先将非调质钢置于退火炉中,充入保护气体;然后将退火炉内的温度升至650℃~680℃,保温30~90min;保温后冷却至580℃~610℃,保温30~60min;二次保温后,冷却至480℃~550℃,保温180~240min;三次保温后,冷却至400℃~450℃,保温30~60min;退火完成后,先随炉缓冷,冷却至小于200℃时,出炉空冷到室温;本发明通过调整四个阶段进行退火,能够改善非调质钢的组织和性能,消除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从而实现了硬度、组织及其均匀性要求,又可以大幅降低能耗降和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材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接切削用非调质钢去应力退火工艺。
背景技术
非调质钢是不经过调质处理可达到性能要求的机械结构钢,采用此类钢制造零件,可省去调质热处理工序和装备,同时,避免了热处理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废品,减少了污染,降低了能耗,这种钢属节能型钢材。非调质钢是伴随着20世纪70年的石油危机,导致国际上能源短缺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节能钢,由于其具有节省能源、材料、减少淬火变形开裂、工艺简单等优点,目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国外汽车上许多锻件已广泛采用非调质钢制造;国内汽车厂也在开发应用非调质钢或引进国外非调质钢制造技术。与调质钢相比较而言,传统热锻用非调质钢的强度较好,但韧性不足且不易切削,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因此,易切削非调质钢的发展重点是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来提高韧性并赋予其优良易切削性。
为了使钢材具备理想的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成型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需进行退火改善硬度及组织均匀性;它不仅改变钢材的外形,通过热处理工艺能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并赋予钢材所需的各种特殊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其中,去应力退火工艺能够改善构件的组织和性能,消除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提高构件的力学性能和几何尺寸的稳定性,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和材料加工制造行业。
但是,现有的退火工艺辊速慢、生产周期较长,耗费能源,生产成本高;而且,退火的加热温度是影响退火程度完全与否的关键因素,冷却速度直接影响着碳化物颗粒的大小和均匀性,冷却太快,碳化物颗粒太细,并没有形成片状碳化物的可能,使硬度偏高,冷却过慢时碳化物颗粒又过于粗大,对钢材进行退火处理最关键的部分在于对退火炉内温度及温度升降速率的控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为了解决传统退火工艺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接切削用非调质钢去应力退火工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直接切削用非调质钢去应力退火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钢材放置:将非调质钢置于退火炉中,向炉内充入保护气体;
(2)退火第一阶段:将退火炉内的温度升至650℃~680℃,在650℃~680℃的温度下进行第一次保温,保温时间30~90min;
(3)退火第二阶段:将退火炉内的温度冷却至580℃~610℃,在580℃~610℃的温度下进行第二次保温,保温时间30~60min;
(4)退火第三阶段:将退火炉内的温度冷却至480℃~550℃,在480℃~550℃的温度下进行第三次保温,保温时间180~240min;
(5)退火第四阶段:将退火炉内的温度冷却至400℃~450℃,在400℃~450℃的温度下进行第四次保温,保温时间30~60min;
(6)终端冷却:退火第四阶段完成后,先随炉缓冷,随炉冷却至小于200℃时,出炉空冷到室温。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保护气体为氮气。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退火第一阶段的升温速度为150~180℃/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联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联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74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