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飞机燃油系统的管路及管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49420.2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3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刚;高广拓;黄晓霞;赵士洋;宋扬;高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L21/06 | 分类号: | F16L21/06;F16L27/12;F16L55/00;B64D37/00;H01R4/64;H01R1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易咏梅;蔡勇 |
地址: | 20012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飞机 燃油 系统 管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飞机燃油系统的管路及管路系统,所述管路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管路连接机构。第一管路的管路端头包括内周壁、第一凹槽和突起部。用于容纳密封件的第一凹槽设置在内周壁的端部外表面上。突起部从内周壁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并围绕管路端头的外表面形成环形空腔,环形空腔的一端封闭,另一端朝向管路端头的对应端部敞开,而且在突起部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凹槽。管路连接机构能够套设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相邻的端部上而密封地接合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该管路系统允许在不同管路相互对接的位置不设置额外的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机备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飞机燃油系统的管路及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飞机制造时的管路安装难度,以及承受机翼和机身变形过程而附加在管路上的载荷,燃油系统管路通常都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段。分段的各个管路通过接头进行连接。
然而,由于燃油系统管路直径较大,刚度较强,因此燃油管路本身的变形能力远远小于飞机飞行过程中机翼和机身的变形。燃油管路变形量能力较小的缺陷容易造成管路承受因飞机机翼和机身结构件变形而带来的较大局部应力。为此,现有的燃油管路系统因此一般都通过燃油系统管路的接头来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形,且能正常可靠的工作。
在飞机的日常运行过程中,管路或管路所在的空间内不可避免地会因摩擦等因素产生电流。为此,燃油管路上一般设有能够传递电流的通路,用于避免管路内部的燃油被引燃。常用的燃油管路10如图1所示,左、右两侧的管路和管路之间通过接头11连接。在不同侧的管路上分别设有凸耳12、13,两个凸耳12、13通过连接带14连接。不同侧的管路上还分别设有管箍15。管箍15通过支架与飞机结构件相连而支撑管路。在管路上产生电火花的情况下,电流沿右侧的管路凸耳13—连接带14—左侧的管路凸耳12—左侧管路的管箍15—左侧管路的支撑架—飞机结构件的路径实现电流搭接的目的。结合图1可知,在两侧凸耳12、13或连接带14出现意外情况而无法实现电流导通,燃油管路系统10将无法实现电流导通的目的,这将招致燃油管路系统10存在较大的起火风险。
此外,对于该类形式的管路连接方式,虽然管路之间连接的柔性接头可以起到承受机翼和机身变形的作用,但是柔性接头受自身结构形式的限制,柔性接头无法承受较大的径向载荷,因此在每根管路都需要通过设置支架来承受管路的载荷。由于飞机结构件的结构形式所限,临近管路接头的两侧管路上的管箍21需要固定在同一飞机结构件上。参见图2A、2B,现有的管路连接方式要求至少一侧管路上的支架22、22'需要沿管路的轴向延伸一定距离,使得该侧的管路支架22、22'能够与对应的飞机结构件23对接。在图2的示意性结构图中,该支架22、22'具有总体呈Z字形的构架。这种形式的支架具有较长的延伸长度,并且其应具有较大的抗剪切能力,这些会导致支架22、22'具有重量较大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燃油管路系统的管路连接形式和电搭接形式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燃油管路系统的上述现状,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飞机燃油系统的管路,该管路能够为电流提供两条不同的电流流通路径,实现燃油管路系统的多重搭接。
该目的通过本发明以下形式的设备来实现。其中,该管路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其他管路接合以实现流体流通的管路端头。所述管路端头包括内周壁、第一凹槽和突起部。其中所述内周壁限定所述管路的内腔。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内周壁的端部外表面上,其被构造成能够在其中容纳密封件。所述突起部从所述内周壁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并围绕所述管路端头的外表面形成环形空腔,所述环形空腔的一端封闭,另一端朝向所述管路端头的对应端部敞开,而且在所述突起部的敞开端部的外表面上设有适于容纳密封件的第二凹槽。其中所述突起部的敞开端部与所述管路端头的对应端部相距预定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94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