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相变型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54051.6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3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春;戴素霞;厉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06 | 分类号: | A61K9/06;A61K47/10;A61K38/18;A61K47/68;A61P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傅婷婷;徐冬涛 |
地址: | 2015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促红素杂合 fc 融合 蛋白 相变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相变型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是利用重组DNA技术、由CHO细胞表达的杂合Fc融合蛋白,其结构包括:人促红素和杂合型Fc片段。本发明所述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制剂包含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原液和原位凝胶基质,不含可能引起安全性风险的人血白蛋白和其他外源性有害物质,在保证制剂长期储存稳定性的同时,有效避免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风险。本发明所述制剂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能,在室温下为液态溶胶,便于工业化生产,经皮下注射给药后可转变成半固态凝胶,实现缓释作用。本发明提供了制备方法,制成的制剂质量稳定,临床用于治疗贫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相变型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天然人促红素是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多肽类激素,90%由肾脏产生。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人促红素是一种短效型的基因工程化重组人促红素,每周需给药2~3次,临床广泛用于肾性贫血、肿瘤化疗引起的贫血以及其他贫血症的治疗。
本发明涉及的EPO-HyFc融合蛋白是由两条各含411个氨基酸的结构单元通过一对二硫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其中,人促红素部分的氨基酸序列与天然人促红素一致;HyFc则是由人IgD和人IgG4杂合而成。采用人促红素与HyFc融合,可延长产品半衰期、降低临床给药频次;采用人IgD和人IgG4杂合而成的HyFc具有一般Fc融合蛋白所不具有的两项优势,一是没有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更增强了产品的安全性;二是在铰链区有更好的柔性,使功能蛋白(人促红素)部分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使药物分子能够更好地发挥有效性。
人促红素-HyFc融合蛋白原液用缓冲液稀释后即可制成水溶液型制剂,经注射途径给药,可实现每周给药1次,较短效型EPO的每周给药2~3次有明显临床优势。进一步,考虑到适用人群大多为消耗性疾病(肾衰、癌症)患者,体能状态已极为虚弱,用药依从性往往不佳;此外,此类患者往往因经历多次注射而导致血管壁受损严重,静脉给药途径有局限性。因此,将人促红素-HyFc融合蛋白原液与原位凝胶基质制成相变型制剂,经皮下注射给药后达到药物缓释的目的,实现每2~3周给药一次,可有效降低给药频次、减轻患者注射负担、改善患者反复注射的痛苦、提高用药依从性。
考虑到产品的商业化投产,所选辅料必须便于规模化放大,以达到商品化投产目的。因此,需要针对上述人促红素-HyFc融合蛋白原位凝胶开发一种适合商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以形成一种可以规模化投产的、质量稳定可控的人促红素-HyFc融合蛋白相变型制剂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简称:EPO-HyFc融合蛋白)相变型制剂,临床用于治疗贫血。
本发明提供了人促红素-HyFc融合蛋白相变型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相变型制剂,包含活性成份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活性成分)原液和原位凝胶基质。
所述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原液包含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和稀释液,原位凝胶基质为泊洛沙姆407。
所述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简称:EPO-HyFc融合蛋白)是利用重组DNA技术、由CHO细胞表达的杂合Fc融合蛋白,其结构包括:人促红素和杂合型Fc片段,所述杂合型Fc片段由人Ig D和人IgG4杂合而成。所述人促红素杂合Fc融合蛋白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所述稀释液包含精氨酸(90mmol/L~110mmol/L)、氯化钠(95mmol/L~105mmol/L)、泊洛沙姆188(0.10%~0.20%)、枸橼酸-枸橼酸钠(10mmol/L~15m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40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雪崩光电二极管
- 下一篇:窜流通道封堵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