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高铁水比电炉炼钢降低渣中全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54428.8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6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晶;谢吉祥;闫威;刁承民;李波;张宝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盐城市联鑫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54 | 分类号: | C21C5/5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铁水 电炉 炼钢 降低 渣中全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水比电炉炼钢降低渣中全铁的方法,涉及钢铁工艺流程冶炼控制领域。该方法包括:上一炉冶炼结束炉内留钢量大于出钢量的15%,冶炼开始前先加入废钢,并兑入铁水,兑铁水过程速度基本恒定;连续兑入铁水2.5min后开始吹氧,吹氧由炉壁氧枪完成,熔池碳含量稳定在0.6‑0.8%范围;分批加入石灰和白云石,兑铁水量为总钢铁料的75~85%;连续兑完铁水2‑5min,将碳含量控制在出钢要求的碳含量,停止吹氧;取样、测温,开始出钢。本发明通过优化冶炼过程供氧操作,控制炉壁氧枪的供氧流量,保持金属熔池中碳含量在0.6‑0.8%范围内冶炼,出钢前2~5min内将熔池碳含量降低到出钢要求范围,实现高铁水比电炉冶炼出钢时渣中全铁含量小于1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工艺流程冶炼控制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高铁水比电炉炼钢降低渣中全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废钢价格偏高,全废钢电弧炉冶炼成本高,在长流程钢铁联合企业,高铁水比电弧炉炼钢已成为重要的冶炼方式。高铁水比含铁原料为电炉炼钢过程带来大量物理热和化学热,在高铁水比冶炼工艺条件下,即在入炉含铁原料结构75-85%铁水,15-25%废钢条件下,可以不供电冶炼,取消通电升温,降低电耗和电极消耗,电炉中钢水的提温主要依靠入炉铁水中碳、硅、锰等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的化学热,现代电炉炼钢供氧方式主要有炉门供氧、炉壁供氧、EBT供氧、炉顶供氧等。在电炉高铁水比冶炼模式下,化学能在电炉能源输入中的比例大大提高,吹氧控制已经成为高铁水比电炉炼钢工艺的关键技术,一般电弧炉炼钢终点渣中全铁含量>20%,这是由于吹氧过量所致。因此,优化供氧制度,发明一种基于高铁水比电炉炼钢降低渣中全铁的高效用氧技术非常重要,这将对加快高铁水比电炉冶炼生产节奏、降低吨钢成本非常有利。
在高铁水比电炉冶炼过程中,由于铁水由铁水包通过兑铁溜槽向炉内缓慢加入,因此需要采用全程供氧的冶炼技术,保持比较高的吹氧量,为了防止熔池过氧化以及保证合适的冶炼终点出钢碳含量,需要一种高效合理的吹氧控制技术。入炉铁水成分变化、入炉铁水量变化等多种因素都深刻影响了高铁水比电炉供氧的准确控制,如果供氧制度不合理,将会延长冶炼时间、降低炉衬使用寿命,特别是对渣中全铁含量影响较大,会增加金属消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铁水比电炉炼钢降低渣中全铁的方法。通过优化冶炼过程供氧操作,控制炉壁氧枪的供氧流量,保持金属熔池中碳含量在0.6-0.8%范围内冶炼,出钢前2~5min内将熔池碳含量降低到出钢要求范围,实现高铁水比电炉冶炼出钢时渣中全铁含量小于15%。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高铁水比电炉炼钢降低渣中全铁的方法,所述电炉设置四支炉壁氧枪,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上一炉冶炼结束炉内留钢量大于出钢量的15%,冶炼开始前先加入废钢,并兑入铁水,兑铁水过程速度基本恒定;
步骤2:连续兑入铁水2.5min后开始吹氧,吹氧由炉壁氧枪完成,熔池碳含量稳定在0.6-0.8%范围;
步骤3:分批加入石灰和白云石,兑铁水量为总钢铁料的75~85%
步骤4:连续兑完铁水2-5min,将碳含量控制在出钢要求的碳含量,停止吹氧;
步骤5:取样、测温,开始出钢。
进一步的,步骤1中,留钢钢液成分为上一炉钢冶炼终点成分。
进一步的,步骤1中,铁水入炉温度大于1300℃,入炉铁水成分4.2%<C<4.5%,0.065%<P<0.0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盐城市联鑫钢铁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技大学;盐城市联鑫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44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仰拱结构
- 下一篇:闸辊驱动过载检测与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