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绳系的力跟随地外天体低重力环境模拟着陆试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59964.7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1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唐明章;隋毅;黎光宇;张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G7/00 | 分类号: | B64G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随地 天体 重力 环境模拟 着陆 试验 系统 | ||
一种基于绳系的力跟随地外天体低重力环境模拟着陆试验系统,包括并联索系统、快速随动平台、快速随动水平装置、恒拉力触地装置、拉力精调装置、连接法兰、姿态锁紧装置、钢架结构,采用并联索系统驱动,快速随动平台与姿态锁紧装置的设计以实现低重力环境的着陆试验,通过两级随动控制设计实现大范围三维移动,能够利用拉力精调装置实现低重力环境模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绳系的力跟随地外天体低重力环境模拟着陆试验系统,属于地外天体着陆试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太空探索活动已经从近地空间向更深更远的宇宙空间不断延伸。美国已经实现了载人月球登陆,并多次成功实现了火星着陆探测。深空探测过程中从接近地外天体,到在地外天体表面着陆的过程称为:进入、减速与着陆工作段,即EDL段,EDL段对于整个探测任务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任务。以火星着陆探测为例,目前人类进行的火星着陆任务中仅有43%的成功率,而大多数任务都在EDL段失败。因此国内外在航天器研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对航天器在EDL段工作性能进行评估。
在这些地面试验中主要对于地外星体低重力水平的模拟是试验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低重力模拟通常有自由落体法、气悬浮法、水浮法和悬吊法等。其中自由落体法通过修建高塔,将试验装置从塔顶扔下,获得一定时间的低重力,但其成本高、且试验装置三维运动能力受限。气悬浮法是利用喷气浮力抵消重力,但主要用于二维空间,即水平面内模拟试验和操作,对于有产生推力的情况只能保障数量级不边,不能精确控制。水浮法是利用水的浮力和重力抵消的方法,但水浮法由于环境限制,对于有推进火焰的情况就不能使用了。悬吊法是通过吊索机构利用重力或其他驱动力抵消试验装置重力的方法,和其他三种方法对比,其试验时间自由,可进行三维空间模拟,且环境限制较小等优势,但缺少对应的低重力环境模拟着陆试验系统进行试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缺少对应的低重力环境模拟着陆试验系统进行试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绳系的力跟随地外天体低重力环境模拟着陆试验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绳系的力跟随地外天体低重力环境模拟着陆试验系统,包括并联索系统、快速随动平台、快速随动水平装置、恒拉力触地装置、拉力精调装置、连接法兰、姿态锁紧装置、钢架结构,其中:
用于对快速随动平台进行移动及跟踪的并联索系统设置于钢架结构上,由钢架结构进行支撑,快速随动平台通过并联索系统的钢丝绳连接悬挂于空中,快速随动水平装置安装于快速随动平台上,与快速随动平台共同实现航天器试验装置着陆位置跟踪的精确控制,拉力精调装置安装于快速随动水平装置下,用于抵消试验装置重力作用,航天器试验装置通过连接法兰与拉力精调装置连接,恒拉力触地装置设置于航天器试验装置上以在触地瞬间抵消重力作用,姿态锁紧装置设置于航天器试验装置上,在航天器试验装置稳定后锁紧以维持当前姿态。
所述航天器试验装置与拉力精调装置间的连接法兰上,设置有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拉力精调装置的吊绳角度,当航天器试验装置进行水平方向运动时,角度传感器测量值会发生变化。
所述吊绳角度发生变化时,快速随动平台沿并联索系统的导轨向吊绳偏角变化的相反方向运动使吊绳偏角回零。
所述快速随动水平装置根据自身运动距离及速度判断是否到达快速随动平台边缘,若到达边缘则通过并联索系统带动快速随动平台在指定空间范围内移动以实现随动控制。
所述拉力精调装置通过电机驱动对航天器试验装置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以创造低重力环境。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未经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99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